一、发展概况
(一)形成过程。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国家定位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2008年12月,国务院《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其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极大推动了这一区域的发展。
早在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出《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湖南领导机关行动迅速,并从法律上给予保障,2008年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保障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决定》,2009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2011年,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为期一年的“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明年还要跟踪检查。
(二)基本情况。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共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型分布,其间车程皆为半小时。以长株潭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俗称长株潭“3+5”城市群。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5.8%;城市群人口4125.5万,占全省59.8%。
根据国务院对该省批复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是“三先三新”,即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具体目标是“四个定位”,即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重点突破;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纵深推进,初见成效;2016-2020年为第三阶段,基本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任务,取得较好的“两型”示范效果。
(三)成效凸著。“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三年来,他们把国家要求和湖南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改革发展新机遇,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引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精心组织,大胆探索,改革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试验区初步步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长株潭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5.9亿元,占全省15900亿元的42.2%,上升5.2个百分点;环长株潭城市群八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60.2亿元,占全省的79%。城乡“两型”统筹进一步推进,城乡人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较大改善。湘潭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8040元、7660元,三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3.2%、12.9%,超过全省平均16000元、5500元。形成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就业结构,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5%以内。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流转。初步实现长株潭三市金融服务同城化、“网上户口迁移”办理、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的一体化。
在环境方面,三年来成效也十分显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19.9%提升到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5%。长沙市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该市背街小巷提质改造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株洲市由原先的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转变为以现代化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长株潭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显著上升,2010年已达到57%。
二、主要经验
长株潭试验区三年来在改革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创新机制体制的建立。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推进机制,明确省里、市里和市场分别做什么,做到行政不干预市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建设。省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协调委员会,省长为主委,省委书记为顾问,下设办公室,定编35名,集中抓好统筹协调。同时全面推进以项目化管理方式,部分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资源节约方面,综合利用法制、行政、价格杠杆等推进节能减排,实行绿色电价,试行分质供水和阶梯式水价。探索形成六种新型节地模式,严格土地管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试点。对流域内51个市县实行省级财政生态补偿。在行政管理方面,率先出台行政程序规定和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推进权利阳光化运行。在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都取得积极进展。
与此同时,组建湖南投资发展集团,带动市县融资平台建设。筹建“两型”产业投资基金和开元基金,总规模300亿元,将拉动3000亿元社会资金。与国开行合作编制、实施城市群系统性融资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6大“两型”标准和5个地方节能减排标准。36个部委、72户央企在试验区布局实施50多项改革试点。广泛开展“两型”机关、企业等十大创建活动,形成一批“两型”示范创建亮点。
(二)注重规划体系的形成。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的先导,他们组织力量,反复论证,以一年多时间编制成功1个总体改革方案和10个专项改革方案、1个区域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18个示范片区规划及87个市域规划,实行规划审查“一票否决”,明确了改革建设的行动路线图。认真实施省里制定的《区域规划条例》,并将编制这一规划条例实施细则,省人大已开展对“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用法律武器保障改革试验进行。
他们还建立了长株潭空间动态管理系统,规定明确,界限清晰,监督便利。管理系统有三:一是保护优先。在核心区8448平方公里,划定禁止开发面积3900多平方公里,占46%,在长株潭三个特大城市之间划出522平方公里的“绿心”,89%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他们对已有的项目重新审查,要求再进去的项目则关门,一律不进,以保护大气清新。二是多规统一。强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融资规划的四规合一。三是法律保障。省人大正式立法,如对节能减排作了详细规定,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
(三)突出“两型”产业的发展。首先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工程机械领跑全国,一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他们还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极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转变。湘潭市重点扶持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四大战略产业发展,去年这四大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浏阳花炮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销售全国,已成一项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原创动漫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5.3%,居全国第四。其次加强自主创新。试验区获批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出污泥常温深度脱水、餐厨垃圾处理、废旧冰箱无害化处理、非晶硅光电幕墙等一大批“两型”技术和产品,获国家科技奖励106项,全国第五。再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五小”企业退出政策,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已下降20.4%。再其次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全省已有6个国家级和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5种模式,岳阳汨罗、益阳沧水铺获批全国“城市矿山”试点。启动“四千工程”建设,形成了7个过千亿产业、3个过五百亿园区、14个过百亿元企业。
现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他们规划的五大示范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各示范片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也基本编制完成,尤以长株潭三市核心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常德、岳阳、宁乡经开区已成功晋升为国家级。
(四)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轴、以水能充分利用为重点、以公路和其他交通方式为支撑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的构架。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竣工通车,长株潭城市间已形成各半小时车程交通圈。武广高铁把湖南省带入高铁时代。沪昆高铁(湖南段)顺利推进。城际铁路长株潭线开工。规划的“七纵七横”城际干道网、“二环六射”高速公路网,正加快建设。长沙国际机场由节点机场向国际通用机场转变。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开工,湘江航道将由1000吨提升到2000吨级;并打算连接珠江灵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长株潭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节油20%,废气排放减少60%。“十一五”电力装机将比“十五”翻番。
(五)认真治理生态环境。围绕湘江、洞庭湖流域进行重点治理,为了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狠抓重点区域治理工程。湘江上游四大重点污染区域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纳入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1377家企业,已关闭、退出、停产1017家。为保护洞庭湖水质,已关闭洞庭湖周围小造纸厂等厂企234家。在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理已实现全覆盖,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20万吨。农村实行环保自治,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处理”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去年国家在湖南召开全国现场会,宣传推广他们这一模式的经验。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上,着力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沿江风光带和社区街心公园,使环境绿化、净化、美化。
(六)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湖南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出台了城市群信息共享规划。长株潭同号并网升位直接惠及1200多万用户。“三网融合”试点顺利推进,90%以上农村实现宽带通。同时用信息化改革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绝大多数制造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湖南移动建设手机支付平台,将手机钱包打造成“最通用的支付工具”。在长沙乘出租车,用手机就可支付车费,方便消费者。
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四化两型”重大战略,着力打造“四个”湖南,把“两型”社会建设推向全省。
该省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概括为“一个定位、五个构想”。一个定位是: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五个构想:一是“两型”引领。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二是“四化”带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三是实施“八大工程”。 八大工程已写入省委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正进一步抓好规划编制、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做好操作层面具体工作,以工程为载体,把“两型”的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几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构建有利于发展转型的机制体制。四是建设“四个”湖南。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把“四个”湖南作为四张名片,走人本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五是强化支撑。改革建设要以项目为支撑,未来五年,将扎实推进“871工程”(试验区8大工程、7万亿投资、100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
三、重大意义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指出: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创新和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新时期新特点,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把节约能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
“十二五”规划建议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综上所述,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他不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路子已难以延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满足人们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几点启迪
考察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深感三年来这一区域变化巨大,工作卓著,成就斐然。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许多方面对于我们不无启发和借鉴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突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普遍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产业转移,但应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到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以及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既突出产业承接,也突出资源、环境问题。三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表明,“两型”建设和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他们提出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方面许多要求很高的指标,皆如期实现,同时经济也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全国综合竞争力强的前50名城市中,长沙位列第9名,株洲位列第15名。
(二)建立创新机制体制,对推进各项建设都十分必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湖南确立“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推进机制,具体划分各自职责和作用。省里成立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集中决策,使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两型”建设具体问题处理上,综合运用法制的、行政的、市场的和价格的杠杆作用,探索一些新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
(三)对城市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优先,应为所有城市发展遵循的原则。长株潭建立了空间动态管理系统,三市皆划定禁止开发区域,确保大城市环境友好、生态优良、宜居宜业。为此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资规划四项合一,保护城市良好环境。长株潭城市群森林覆盖率2010年已上升到57%,今后还将继续提升。
(四)跟踪招商引资,扩展后续成果。考察组在湘潭看到那里有“德国工业园”、“德国中小企业合作工业园”。由此不禁想起,前几年安徽省情研究会在省政府和省经信委等单位领导支持下,曾与德国中小企业合作组织,联合举办了一次中德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论坛,40多位德国中小企业家及部分其他国家中小企业人士,与安徽中小企业家代表,以及省有关领导和国家发改委代表等聚集合肥,探讨交流中小企业发展与合作事项,论坛举办比较成功。但是,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以致最终成果渺渺。这一点湖南湘潭做得很好,他们抓住线索,继续联络,追踪扩展,直到德国中小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止。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