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论坛

安徽制造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9/5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牛弩韬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从当前形势看,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是供需错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矛盾的主要领域在制造业,具体表现为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经过多年发展,安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省,基于这一实际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生产领域要素配置扭曲的现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制造业创新创造能力,以新供给创造新价值、引领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着力加快安徽制造业“调转促”、建设制造强省。

  找准建设制造强省的方向和路径

  建设制造强省,就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机遇,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化”方向,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供给质量效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和市场“五大创新”。开展制造业创新提升行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贯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行业共性技术中心20家。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瞄准国际同行业标准推进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力争五年完成技改投资4万亿元,实现规模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开展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制定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培育时尚产品、绿色产品、健康产品,每年培育认定省级新产品500项、安徽工业精品100项。

  坚持去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化解过剩产能,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约束,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水价、排污费等经济手段,重点推进钢铁、建材、有色、平板玻璃、非煤矿山等领域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各项惠企利企政策;推进涉企政府性基金标准的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坚决查处各种涉企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推进 “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合同能源管理”,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及“税融通”“小额票据贴现”覆盖面;用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和重大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研发费用计提等政策,打好“组合拳”。

  坚持融合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力争到2020年,安徽规模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推行绿色制造,大力组织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加快再制造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安徽规上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推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节能改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办好“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支持工业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制造服务;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行业专业性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坚持实体为本,强化发展支撑。培育企业,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壮大一批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五年培育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0户;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催生一批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优化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打造存储驱动芯片、太赫兹芯片、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发动机、小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支撑安徽未来工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打造基地,强化项目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引领,打造“中国声谷”、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产城融合,推动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专业镇和特色小镇。

  正确处理建设制造强省的八个关系

  建设制造强省需要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统分结合,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稳增长是基础,调结构是根本。我们既要科学调控、精准帮扶、降费减税、优化环境,努力保持工业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供给和需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当前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表面是需求不足,本质是供需错配,具体表现为高端缺失、低端过剩。我们要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目前,传统产业仍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将围绕“安徽篇”确定的“12+5”重点产业和领域,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两大工程”,形成互相支撑、彼此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制造业仍是稳增长、调转促的主力军、主抓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是二产的延伸扩展,制造业服务化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坚持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推进三产与二产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步伐。

  扩总量与提质量的关系。总量是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质量是提升竞争力的保障。当前,安徽工业不仅面临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也肩负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将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推动工业经济量增质优、行稳致远。

  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大企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领头羊,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抓大扶小并重、帮强助弱并行,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以“配套专家”“单打冠军”为特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格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当前工业行业、区域、企业分化严重,“冰火两重天”现象明显,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有的还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我们将针对不同情况,因业因企施策、对症下药,重点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内力外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激发内力、善借外力,才能形成合力。我们将大力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管控能力;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凝聚各方力量、集聚优质要素,立足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