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于德志
实施健康脱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的迫切愿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这一扶贫脱贫难点问题,需要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采取稳定脱贫措施,还需要着力兼顾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从针对“个体”健康脱贫逐步转向全人群,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强化“保”和“治”,解决现有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存量
据安徽省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7.2%。疾病已成为农村家庭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面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存量较大这一难点,安徽省在实施健康脱贫工程中提出的政策思路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围绕“怎么保、怎么治”精准施策,让贫困人群“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而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存量问题。
首先,建立相互衔接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减轻经济负担。加快贫困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步伐,统筹完善常见病门诊与住院费用报销政策;在县域内医疗机构或者经县级医院转诊的贫困患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再根据贫困患者具体家庭收入和医疗费用情况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于超大数额医疗费用和极度贫困患者,发动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进行救助,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同时,在当地县级政府主导下,扶贫、财政、卫生、民政、慈善等部门和组织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把每一项工作按任务时间节点分解和明确到执行人、责任人,确保健康脱贫任务不落空。
其次,多措并举方便群众就医,使农村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实行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在县域内对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治疗逐步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 “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服务。优先推进贫困地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7年贫困地区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贫困地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同时采取驻点对口帮扶、远程诊断服务等方式,方便贫困人口就近就医。加快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签约服务工作,特别是对农村贫困人口中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要一户一策采取签约服务方式,确保服务责任落实,做到“上游筑堤,下游救人”。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先期遴选县域内医疗机构收治的20种常见重大疾病实行住院按病种付费,控制医疗费用总额。
强化“防”与“控”,抑制未来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增量
从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来看,除了健康脱贫工程之外,其余九项工程做的主要是“加法”,即“给予”贫困群众较多途径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等,但倘若没有健康脱贫托底,已经脱贫的群众也可能在因病失能和医疗支出负担的叠加作用下返贫。因此,在解决现有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存量的同时,要立足于“怎么防、怎么控”,抑制好未来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增量,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少生病”,防止一些群众“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现象的发生。
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具有反复性,必须严控反弹。目前,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发,疾病诊疗周期长、费用大,而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整体上依然较低,造成群众“支出型贫困”的压力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同时,现行贫困线标准以上的贫困边缘人群,由于其家庭收入不高,因享受不到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殊帮扶政策,面临着随时因病转贫的风险。因此,在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和公平利用的条件下,需适度提高贫困边缘人群患病报销比例。政府医疗救助等资金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继续保留,适度扩展到贫困边缘人群。此外,大病重病治愈者易复发、伤残具有突发性等不确定因素,需要时刻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反弹。
培育群众健康素养具有长期性,必须不懈推进。培养群众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让群众“少生病”,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健康干预,依据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引导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要加大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开展重点人群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艾滋病疫情及血吸虫病的防治等。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
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具有艰巨性,必须一抓到底。创造条件方便贫困群众就医,让他们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避免小病拖成大病,是解决群众因病致返贫问题的关键之举。全面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每县有至少1所县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和1所县级公立中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县级医院与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强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每年为每个贫困县招聘一定数量的特岗全科医生和特岗专科医生;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落实到龄退出村医补助政策等。实施全省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对口帮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帮扶双方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诊疗服务,提高贫困地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