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

顺应规律 把握好安徽省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向

 
发布时间:2019/6/5

  

——关于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了解安徽省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情况,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近期赴合肥、蚌埠、黄山、宣城等地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我省各地对特色小镇这一经济发展新现象敏感度较高,积极认真学习国家文件精神和省外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谋划推动自身小镇建设,总的看,我省培育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

一是可供谋划的资源较为丰富。我省自然景观、文化民俗、传统技艺资源种类繁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元素。黄山市聚焦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摄影写生、健身养生、户外运动等重点产业,挖掘品牌茶叶、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历史经典产业和徽文化资源,以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为主线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合肥市拟谋划的特色小镇类型包括以生态、温泉、美食等为特色的旅游类,以艺术、音乐、新媒体、廉政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类,以电商、金融、虚拟现实、机器人等为特色的产业类。蚌埠市积极开发经典手工业、农副产品、淮河民俗文化等资源,推动中华古民居、中华玉博园、禾泉生态农庄等项目按照特色小镇理念建设运作。

二是市场主体积极性高。特色小镇正成为新的市场关注点,许多国内知名大企业、大机构参与意愿较强,对我省招商引资引智引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黄山市齐云旅游小镇2016年完成招商引资4.2亿元,西溪南创意小镇先后引进北上广深等地的高端人士43位。华谊兄弟、华夏幸福、蓝城公司等国内一流企业在有关合肥等地对接特色小镇项目,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北京土人城市规划公司、浙江南方设计院等一批知名机构也来我省寻求合作机会。各地国有平台公司也积极参与,积极嫁接战略投资者,合肥包河区文投、滨投积极开展金融、乡村旅游等类型的小镇建设,宣城市成立了多个专业化小镇旅游开发公司。

三是组织推动力度较大。黄山市委、市政府将特色小镇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出台了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宣城市先后出台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实施意见、认定办法,并召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动员推进大会。蚌埠市拟围绕财政资金投入、建设要素保障、运行机制创新等三方面,细化扶持政策,给予每个特色小镇1000—2000万元资金支持。省内其他市县也都在谋划,积极开展调研摸底,启动自身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二、四点认识

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他山之石,在我省落地还需要一个摸清概念、明确目标、系统谋划的过程,尤其是需要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大逻辑,进一步理清我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和路径。

1.特色小镇的出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原本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而如今城市的拥堵、污染、高成本已使居住其中的人们生活不便甚至苦不堪言。城市承载着生产、贸易的功能,但过度集聚也导致了旧城产业空心化、城市新区变鬼城、开发区“孤岛经济”、小城镇日益凋敝等问题。特色小镇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契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满足了企业对产业生态圈的要求,承载了新经济发展的希望,迎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特色小镇实质是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结构调整,要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路径是优化要素配置组合、优化供给结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供给(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引领新需求。浙江一批样板小镇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优美靓丽的外在形象是小镇吸纳高端要素的依托,其核心内涵则是着眼供给侧,按照新模式订制空间载体,引导生产要素重组配置,形成新供给、新形态的小镇经济。

3.特色小镇要推动改革突破和模式创新。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小城镇是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单元,特色小镇打破了行政区划束缚,一般是在1-3平方公里,范围小、包袱少,它应是市场决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也应是顺应这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区。小镇培育要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规划管控和竞争择优,支持专业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同时,政府各部门也应探索将特定领域的改革试点在特色小镇中先行先试。

4.特色小镇要实现精细定位和功能聚合。特色小镇的“特”是首位的,关键在于产业定位,要实现精细化、差异化、有市场,不能过于空洞宽泛。按照浙江经验,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种功能聚合,“聚”就是要四种功能都要有,“合”就是四种功能形成合力,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必须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不能脱离产业本位、自成,要整体设计将碎片化的单位整合进小镇生活圈。因此,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产业转移或景区建设,而是要人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也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而是要使文化和技艺在活学活用中传承创新。

三、若干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我省在培育特色小镇工作中,关键是要牢牢把握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的客观阶段,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更好发挥特色小镇在承载经济、拓展空间、传承文化、改革探索的积极作用,实现“大格局引领的精致空间”、“强动能驱动的高端平台”。

1.顺应产业升级规律,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经济动能转换的平台。当前,我省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企业层面表现为传统大型企业缺乏新增长点、创新性小企业缺乏资源支撑。浙江的云栖小镇就是遵循大企业联合服务小企业的逻辑,汇聚阿里巴巴的贸易流通能力、富士康的加工制造能力、小微企业的灵活创新能力,辅以资本推动和政务服务,就营造出一种小创意转化为新产品的创新生态。从我省来看,可以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省内高端科研院所、世界一流的大装置群,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工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及变革性技术为主题,集聚上下游要素,延伸技术转化、创新创业、展示体验、贸易流通等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开放式科技创新小镇。因此,谋划我省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及体系构建,要充分对接特定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搭建平台、营造产业生态,支持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单兵突进、创新突破。要注重以新的商业模式整合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注重为新经济发展完善配套,注重历史经典产业的市场化再造,注重发挥文化、生态、社区功能对涵养创意、培育人才等的积极作用。

2.顺应城市建设规律,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城镇化和城市空间优化的抓手。特色小镇作为非行政概念的空间单元,不仅有利于做强小镇自身,也有利于提升所在市县的城市能级。如全球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不仅大大提升了乌镇品牌,更提升了杭州都市圈的全球竞争力。城市能级是由一个个次级组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组成,从我省的合肥都市圈来看,城市间的联系和一体化水平还远未达到城市群的要求,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延伸的步伐较慢,城市间缺乏符合日常通勤要求的轨道交通连接,不仅制约核心城市自身功能提升,也影响了对周边市县的辐射带动能力。应把特色小镇作为我省城镇体系集群化、网络化的一个抓手,依托就地城镇化,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城际通道开发建设过程中,统筹布局一批特色小镇,适度超前建设跨区域轨道交通,连点成线、接线成网,引导生产要素按照产业联系、文化渊源合理集聚,加快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3.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载体,需要在日常运用中才能保持生命力,许多传统文化由于缺乏生存基础,随时间流逝逐步消亡,而现代文化往往散落于互联网和日常生活,缺少集中展示,感染力、凝聚力不强。特色小镇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塑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色,并深度融入到产业、建筑和小镇生活中,这对于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大省,我省可挖掘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比如,庙会、灯会、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传说、民歌、戏曲、美术、武术等传统文学艺术,中医、雕塑、木工、剪纸、茶叶、食品等传统技艺。要紧扣市场需求,鼓励富有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市场主体,通过构建新模式、新形态的小镇经济,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经典技艺新的时代内涵,积极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激活文化力量,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生、传统产业再创优势。

4.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特色小镇是市场化的产物,必然要求摆脱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束缚,以开明的理念、开放的胸怀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关键是要体制机制创新,要广泛引导支持国内外企业、大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可以树立“微型特区”的理念,把在一市一县难以推进的重点难点改革放在小镇中率先探索,形成持续吸引高端要素的体制新优势。比如,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对小镇内技术转化、新产品研制等活动补贴等进行奖补,吸引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人才、技术、项目向小镇集聚,探索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模式创新;结合新型城镇化,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城市设计试点、农民股份合作、土地流转、住房保障、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领域开展新的探索;鼓励投融资创新,在特色小镇交通、能源、医疗、教育等前期建设中积极利用PPP模式,支持成熟的小镇将特许经营收费、旅游收益等稳定现金流收益证券化,广泛引入社会资本。

(执笔:李全军 杨洋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