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东区大门
合肥最美的春季在四月,市民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黄山路北门进来,在经过一座紫藤缠绕的“老北门”后,便可直抵著名的樱花大道。当樱花热烈绽放时,这里总是挤满了人,想要一睹其盛放时的芳容。
为什么会有两个“北门”?这一切要从1969年的一纸“南迁”令说起。
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新生入学
1969年末,因“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紧张。一纸“南迁”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搬到了安徽省安庆市马山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
老人们讲,那栋小楼玻璃窗户透着风,屋子里也没有床铺和席子,师生们只能买来稻草当铺盖,人挨着人在稻草席上蜷着。
因物资严重短缺,南迁的师生在安庆难以为继。安徽时任主要领导克服困难,让合肥接收中国科大。
70多次货运列车,装载了35000箱仪器、图书,耗时10个月,科大师生来到了合肥,被安置在金寨路96号。
1970年2月,科大人第一次走进“老北门”,走进原合肥师范学院。“这个文科院校的校舍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没有地方搞实验,连仪器都在露天晾着。”原中国科大副校长韩荣典回忆。
1971年春,老科学家们带着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助教、讲师在校内建砖厂,运泥,烧砖,搭建校舍。一年后,科大在政治压力之下,恢复教学科研,韩荣典和他的近代物理系学生也开始重建实验室。
创办少年班、首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风华正茂的中国科大开始了在合肥的“二次创业”。
两个细节能看出合肥对中国科大的大力扶持:当年,全省没通暖气,合肥首先给中国科大安装暖气,这也是合肥首条供暖线;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合肥将中国科大列为优先于政府的供电单位。
中科大东区
中科大西区
一纸“南迁”令让一座城市与一所高校结缘。从“科教之城”到“创新之都”,科技创新已注入合肥的城市基因;当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也入选“双一流”,并宣布“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中科大东区樱花大道万人空巷(刘玉才)
时至今日,“老北门”都没有“卸甲归田”。据说,在建新北门的时候,学校原本决定拆除“老北门”。在不少师生通过教代会代表、校团委委员、校学生会委员的屡屡提案下,才保住了“老北门”。
“老北门”是中国科大重生的见证。入学季,每一级科大新生都会从老北门迎入;毕业季,每届毕业生也都要经过它的洗礼。有人感叹“偌大的中国只有合肥一张安静的书桌”,有人赞其独具儒生的书卷气和傲骨,在他们眼中科学没有第一,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地向前冲。(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