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论坛

从治病到防病 筑牢人民群众公共健康防线

 
发布时间:2019/8/23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安徽省公共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1953年组建安徽省卫生防疫站以来,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预防为主”的健康方针正在落地生根。

疫苗接种网格逐年规范

儿童接种信息,一个界面便可以知晓

在合肥市经开区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通的工作日下午,预防接种门诊各窗口电子屏已在滚动显示接种儿童的排号和姓名,家长们凭着手机预约或者现场自动排号就可以带孩子进行免费的预防接种,整个过程时间段、程序流畅,这一切均得益于近年来在全省开展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接种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防病手段。我省从1950年开始进行牛痘苗普种工作,控制了天花的流行。1978年,安徽省启动计划免疫工作,也就是“四苗防六病”。1990年,贯通各级卫生防疫站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全省冷链系统建设完成,疫苗接种也基本实现了由“季节性突击接种”转变为现在的“常年按月接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后,我省开始实施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也同时开展。

2007年,我省在国家免疫规划“十四苗防十五病”的政策基础上,将A群流脑疫苗升级为A+C群流脑结合疫苗。2017年全省所有接种门诊通过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的验收,完善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每年惠及我省约80万适龄接种儿童。

经历了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和免疫规划三个时期,我省人群免疫屏障已经建立,天花、脊灰这样曾经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除或控制到最小发病率,我省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寄生虫病远离大众生活

1999年休宁县实现基本消灭疟疾

时下年轻人,对“打摆子”的认知,多数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但这却是父母辈以上的长辈们儿时挥之不去的噩梦,发病时忽冷忽热,脸色忽红忽紫,甚至会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这种痛苦的记忆一直到老都能清晰的描述。这种病就是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

老一辈防疫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慢性丝虫病人关怀照料工作

我省曾是疟疾流行严重的省份,以间日疟疾和恶性疟疾为主,1970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2156/10万,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整体疟疾疫情逐年下降,到2013年,全省仅报告本地感染病例3例,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本世纪初,沿淮淮北地区出现见日疟疫情回升,2006年报告本地感染病例超过3万,当时WHO推荐的疟疾防治措施,在安徽效果并不明显。时任安徽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建军,率领抗疟团队,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反复论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的提出采取以划范围人群服药为主的防控错输,有效清除了疟疾长潜伏期传染源。时至今日,安徽省不仅完全消除疟疾的答卷即将提交,还为全国乃至全球消除疟疾提供了借鉴和技术支持,这也是一代抗疟人敢担当、勇作为的最好回报。

1991年,防疫人员坐着农家木船进灾区

其他危害我省人民群众的寄生虫病,如丝虫病,已在2006年完全消除,没有新发病例。沿江地区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降低。

在特殊时期控制疫情

8月13日,台风“利奇马”过境,宁国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命令省疾控中心承建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赶赴灾区协助当地开展灾后防病。省疾控中心急传科科长吴家兵,这位参加过2003年“非典”防控、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病、指挥过人禽流感疫情防控的“行家里手”,熟悉各种卫生应急处置和疫情防控流程,接到命令后立即从队员中组织了一支包含环境卫生、消毒杀虫、食品卫生等专业人员的应急小分队赶赴灾区。

古人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灾后防病的重要性,灾民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生活在满是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加上蚊蝇等病媒生物的煽风点火,通常会发生疫情。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卫生应急和疫情控制的各类流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各学科间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工作设备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不仅要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还要对灾区或者疫区进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003年非典疫情,与其说是对政府应对新发传染病能力的一次突击检查,不如说是为我国公共体系建设打了一针强心剂,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应对疫情能力大大提高。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省成功处置了蒙城霍乱暴发疫情、阜阳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等。合肥市民近年来深有感触,每到冬春季节,菜市场的活禽交易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测。虽然菜肴风味似乎打了折扣,但这背后却是疾控部门经过风险评估,联合质检和工商等多部门合作,联手遏制了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使我省连续多年免于人禽流感疫情的荼毒。

近年来,疾病防控的关口不断前移,通过对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监测,目的是把一切可能发生的疫情扼杀在摇篮中,把已经发生的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无时不在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人类的健康依赖于环境,稳定的气候、健康的水土和空气,以及安全合理的食品供应。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覆盖91%以上乡镇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2014年,埃博拉留观病例调查

安徽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自2010年开展以来,到2014年已实现全省所有县区全覆盖。近年来,还在合肥、马鞍山两个城市开展了雾霾监测工作,确保健康外环境信息处于可知、可控状态。目前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拥有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两项实验室“金标准”,能够对监测样本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被全球50多个国家认可。

专业人员在野外进行蜱虫密度调查

除去常规的疾病监测网络,一个上至空气、下至饮水土壤,中间包括食品安全,延伸至意外伤害在内的巨大健康监测网正在越编越大,涵盖了人民群众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十四五”谋划在即,安徽公共卫生体系将迎来重要的改革节点,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未来的防病重点将越来越向慢性病防控转移,更多的目的是把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健康安徽”的美好愿景。(来源:中安在线)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