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强化协同发展,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发布时间:2019/10/23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优势和主要竞争力所在。在两省一市大力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区域内相关产业加速向我省转移,是我省利用省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地,成为我省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融合迈向新高度

    ——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谋划按照“一区(示范区)一核(核心区)多园(各类园区)”总体布局,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早在2007年,我们就在滁州市为西门子兴建了先进的定制化物流分拨中心,在芜湖、宣城等地也都有项目布局。”宇培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士发日前对记者说,产业合作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国家战略的实施,企业推动沪皖两地产业合作的方向更明确、步子更有力。

    宇培国际控股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它在安徽的标志性产业项目,是依托合肥新桥机场的空港区位,发挥合肥铁路枢纽、内河港口等优势,建设一个航空、铁路、水运和公路“四流联动”的大型冷链物流基地。

    站上新的起点,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找准定位、扬皖所长,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打造长三角有机安全的“大粮仓”“大菜园”“大厨房”。多层次跨省(市)共建的产业园区获得长足发展。苏滁现代产业园已具规模,示范经验在省内开始复制;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建立产业基金,与萧县合作开发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宁国经开区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宁滁产业园、宁宣产业新城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发展。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联动,打造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成为全省上下奋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我省将以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和模式创新需求为导向,聚焦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大力培育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长三角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说。

我省积极谋划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正开展规划研究,将按照“上海发挥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基本原则,计划打造“一区(示范区)一核(核心区)多园(各类园区)”总体布局,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新格局。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新动能

——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9月下旬在合肥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全面展示了安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成果。

在无人驾驶汽车体验区,江淮iEVS4、江淮iEV7S结伴亮相。两款车型均配备了最高可达100km/h的全速自适应巡航、自动避让障碍物、自动泊车等“黑科技”,科幻感爆棚。在高端制造展区,蚌埠玻璃研究院展示了目前全球使用浮法工艺批量生产的最薄玻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平板显示、新型建材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驱动成效突出,对产业转型升级、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研究中心,拥有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等7个学部。由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哈工大机器人国际研究院共同建设的人工智能平台,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国科大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依托“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学科群及“电气工程”等优势方向,布局建设一流学科。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可以整合资源,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推动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我省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同时,积极引进优质产能,推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技改全覆盖。

打破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产业深度合作新途径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要素对接,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10月15日,在芜湖市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吸纳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至此,沪苏浙皖41座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41个成员城市共同发布《长三角城市合作芜湖宣言》,提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跨区域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跨区域城市、城镇、园区间合作新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要素对接,探索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

记者踏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便被这里高端、前沿的“技术范儿”所吸引。在前沿科技区域,松江的植物逆境生长技术,合肥的类脑智能技术,合肥、芜湖的量子信息技术等得到多维度展示。

去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列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尔智谷、正泰启迪智能港、清华启迪二期、修正医药、国能新能源汽车等百亿级项目争相落地,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G60科创走廊正成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大走廊。目前已集聚国家级人才超1000人、院士专家工作站547个、博士后工作站771个、高校176所。

“我们在上海松江建设正泰启迪智能港,在浙江嘉兴布局华东智慧能源与电气产业基地,在安徽合肥设立智能电力制造设备基地,由此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最优配置。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随着沪苏湖高铁建设,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向高铁时代,在沪嘉杭“纵轴”基础上,向沪苏湖“横轴”拓展,成为覆盖三省一市具有品牌优势的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平台。我省合肥、芜湖、宣城已完成对接松江等地,进一步拓展G60科创走廊至宣城、芜湖、合肥,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要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等,以实体经济为纽带,长三角产业加强专业分工、提升竞争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必将进入更加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