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视点聚焦

“感冒戴口罩”拟入法 让文明扎根心田

 
发布时间:2020/6/11

  

写入条例 推广开来有法依

“随着形势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因素日益复杂,亟需对2006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进行修改。本次向社会公布《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是为了保障法制统一、适应新形势,推动爱国卫生工作,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省司法厅立法三处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上看到,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应当遮掩口鼻,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或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应当佩戴口罩;不得随地便溺,养成文明如厕习惯;不得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不得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废旧电池,不得焚烧垃圾和冥纸;不得乱倒垃圾、粪便和污水。

修订草案还明确了相应的处罚细则。在公共场所有随地便溺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废旧电池,焚烧垃圾和冥纸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乱倒垃圾、粪便和污水的,对个人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的主管部门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给予警告。

据了解,“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或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应当佩戴口罩”除了写入《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北京等城市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有相同内容,文明行为入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针眼大的窟窿能漏斗大的风,传染病患者戴与不戴口罩,已然不是一件私人小事,而关系着社区、街巷,甚至是整个社会,是关乎公共利益与社会文明的大事。我认为,修订爱国卫生条例正当其时。”芜湖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张荣珍说。

软硬兼施

“定格”防疫好习惯

“自己感冒时会戴口罩,在流感高发期也会戴上口罩出门,这样不仅是为自己健康着想,也是为他人的健康着想。这些好做法与时俱进,在疫情结束后应该保持下去。”合肥一中老师秦兰萍说。人在打喷嚏时,一次可以喷出10万个唾液飞沫,而这些飞沫以极快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戴上口罩保护自己也关爱他人,戴口罩的行为里有着现代文明的“因子”。

在2003年“非典”暴发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呼声也很高。后来,随着疫情的消失,公筷公勺在餐桌上难觅踪影,最后不了了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倒逼人们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好习惯,还催生“一米线”、公筷公勺、分餐制、预约制等好做法、好习惯。目前,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如何让防疫好习惯在疫情结束后不消失,警惕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文明行为入法是一个好办法。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安徽同川律师事务所律师鹿冬生认为,感冒戴口罩、用餐用公筷等文明行为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而不是法律调整的范围。然而,随着法治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可以纳入法治调整的范围,仍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准则也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促进或固化下来。“原本,不以为然的生活陋习已经变成了可能危及公共健康、人们不能容忍的违法行为。文明行为入法让疫情催生的好习惯延续下去,成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鹿冬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街上行人越来越多,烟头、污水等垃圾也越来越多。“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对于不讲文明的人,大部分通过道德教化、道德劝阻可以知错就改,但也有少部分人屡教不改。对于这样的少部分人,就需要亮出法治利剑,发挥法治的作用,倒逼、督促人们讲文明。”鹿冬生说。

文明入法

用法律为文明护航

咳嗽、打喷嚏时应当遮掩口鼻,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或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应当佩戴口罩等文明行为入法后,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发挥实际效果呢?

“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判断一个人感冒没戴口罩,如果感冒没戴口罩,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呢。”黄山市民陈庆说。他认为,文明行为入法只是第一步,现实中如何执法才是长期的重点。“感冒戴口罩”在现实中如何执行到位,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这是公众关心和争论的焦点。

国浩律师(合肥)事务所周世虹律师告诉记者,在立法上,地方立法素有管理型与促进型之分。引导人们养成文明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倡议”“呼吁”的层面。“文明行为立法的内容是道德教化方面的,一般没有对应的处罚细则,之所以将其上升到法的层面,目的就是引导民众自觉遵守,起到警醒作用。”解决长期存在的不文明行为,需要有“入法”的雷霆手段,用法律为文明护航。从刚开始“忌惮被罚”到后来“自觉遵守”,更多的人能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保障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文明行为入法,强制不是目的,罚款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规范和教育。“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是符合公众心理期待的。但惩戒的目的还是在于通过教育当事人,来警醒其他人,最终促进公众文明氛围的形成。”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