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论坛

收入分配改革 期待“橄榄型”结构

 
发布时间:2020/10/12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我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多大,全社会收入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间?近日,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测算摸底了我省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情况,撰写《中等收入群体的情况报告》,以期推动我省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标,加快释放内需潜力。

中等收入群体增长迅速 收入结构呈底部较大“金字塔”型

“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樊明怀介绍,世界银行将中等收入标准定为成年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按美元与人民币1:7汇率计算,为年收入2.5-25万元人民币。按此标准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致占30%-40%。国家统计局则将中等收入标准设定为三口之家年收入10-50万元人民币,并测算得出2017年全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超过4亿人。

樊明怀表示,我省中等收入群体近年来不断壮大,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测算,全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2015年的1090万增加到2018年的1681万,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由17.7%提高到26.6%,但是仍低于全国7.6个百分点。全省居民收入结构总体呈底部较大的“金字塔”型,其中农村以及部分大容量就业行业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少。

“十三五”以来,我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和9.2%。 “尽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短期内难以改变。 ”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仅为城镇居民的41.1%,相当于中等收入下限的46.2%。根据测算,2018年我省仅有约200万农村人口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占中等收入群体的12%左右,相对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44.2%的比重较为失衡。

报告显示,垄断性行业、知识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收入水平较高,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就业领域,但这些行业吸纳就业总体有限。对就业贡献较大的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纺织服装等行业平均工资则处于末位水平。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努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

中等收入群体一般具有稳定收入和较高消费倾向,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 2018年,我省城镇中等收入群体以占城镇42.4%的人口贡献了58.8%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高档耐用品拥有量显著提高。 2018年高收入户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中高档乐器、健身器材数量分别达到48.98辆、16.09台和12.29套,分别是低收入户的2.6倍、8.5倍和5.3倍。

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更新消费需求更高,2018年中高收入户每百户家庭购买电冰箱7.56台、洗衣机6.8台、彩电5.9台,所购数量均为各分组中最多。

“发达经济体发展规律显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到60%,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我省距离这一比重差距仍然较大。 ”报告执笔人之一窦瑾表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范围向下兼容是大趋势。我省应以“提低”、“稳中”为方向,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标,健全长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释放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价值,促进创新人才、要素充分流动,拓展居民增收空间和增收途径,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提高接近中等收入门槛的潜在人群收入水平,如城镇农民工和个体小微创业人员。 ”窦瑾说,农民工是未来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截至2019年末,我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月均收入5230.8元,基本超过了中等收入群体门槛。但是本地农民工收入仍然偏低,这部分群体达100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1/4左右。 “未来我省要加强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就业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全面扫除农民工在省内城市落户的隐性门槛,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同时,激活个体小微创业人员增收动能。截至2018年末,我省个体经营户达379万户,平均不到6户人家中即有一户个体经营,此外还有大量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群体构成了城镇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队”。对个体小微创业人员要实施“零门槛准入”、“信用红牌”、“轻微免罚”,优化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通过放水养鱼,助力更多小微创业者增收致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 建立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报告指出,从长远来说,要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建立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 ”窦瑾表示,要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广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基础上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重点向基层一线人员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

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的步伐。报告指出,要加快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以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推动城乡土地同权化,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长期租赁住房、工业化厂房,使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源。尽快明确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社会保险的动态调整制度,引导参保人员通过多缴长缴等方式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将自由职业者等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允许异地接续存缴、异地提取使用贷款,扩大住房公积金投资领域,投资收益直接计入个人缴存账户。适时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开发公益性岗位,健全收入来源渠道。(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