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皖北6市4县全部包括在内。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应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为方向,在具体思路上要突出发展重点。
推进淮河综合治理方式的转变
建国以来,国家为治理淮河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防洪抗旱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水多、水少、水污染”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区,必须转变淮河综合治理方式,变单一的水利工程为综合性的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全力建设美丽淮河。
转变淮河综合治理方式,要走“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流域综合治理道路。一方面,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要由治水向补水的方向转变,新建一批留水工程、调水工程、蓄水工程,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把水留住,把水调来,把水蓄好。另一方面,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水利工程要由供水向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方向转变,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方针,把对水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纳入水利工程管理之中。
淮河流域出现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公众生态理念落后与欠缺无疑是根本原因。在把淮河综合治理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生态工程的同时,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化教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中,夯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社会基础。
探索产业发展的绿色道路
淮河流域探索产业发展的绿色道路,主要是推进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农业产业化是拉长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在淮河流域已实施了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产业化必须向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突出生态农业,突出产业化,以改变“农业弱、农民穷、农村旧”的面貌,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农业就是生态产业,具有第一产业的本色,但农产品价值含量低,农民从中能获得的净收入少;农产品加工就是第二产业,产品的价值含量高,生产者从中能获得的净收入也就高。产品从种到收又是自然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人们去观光、体验,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服务业,又具有第三产业的功能,产品的价值含量又提高了,农民从中又能获得新的收入。因此,淮河流域建设生态经济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方向。2015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全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并在30个县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省农委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实际情况,总结研究了稻鸭共育、林牧结合、猪—沼—稻等10多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化“绿色车间”。淮河流域应率先推广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打牢生态经济带的农业基础。
推进绿色化技术改造,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经过长期发展,淮河流域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存在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展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工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大量事实表明,工业各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在企业内可以提升工艺水平而补短板,提高设备新度系数、资源产出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在企业间可以提高产品关联度,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增强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把行业做强做大。技术改造要突出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改造与推进工业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提供有效的市场供给。目前,全市循环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税收占全市总税收的80%。
以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服务业,繁荣城乡市场。服务业一直是淮河流域的短腿,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淮河流域调结构的重大任务,要通过绿色发展提质提速提量,繁荣城乡市场。在商业领域,应积极鼓励发展绿色批发、零售业和绿色消费,推进商业场所的节能化改造,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大幅度减少商品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费用,以多种途径推进大众消费模式的转变,绿色商业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在物流业领域,要以绿色、循环、低碳、高效理念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园区、重点企业的现代物流业建设,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在餐饮住宿业领域,逐步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化,对酒店、饭店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强餐厨废弃物处理与有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服务业体系。在旅游业领域,引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逐步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大众化、绿色化、可循环的旅游服务业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应该立足实际,建设平原型田园城镇。根据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交通、人口及生产力布局的情况,可从三个方面建设平原型田园城镇:
一是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平原型田园城镇建设道路。淮河流域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现有城镇的人口承载力不足,从建设生态经济带的要求看,在推进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是构建淮河流域的平原型田园城镇体系。在广域上,培育和发展次区域城镇群。淮河流域的省辖市大多是次区域的中心城市,当所在的次区域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就会形成以地级市为中心的次区域城镇群。在“十三五”期间,淮河流域各地级市的人口城镇化率都会超过50%,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次区域城镇群。在局域上,培育和发展新市镇。由小城镇转型发展起来的具有小城市功能的新型小城镇,主要是县城和建制镇,对农村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淮河流域应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在农村地区,培育和发展农民新社区。淮河流域由于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又出现老人农业、空心村等新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流域各县﹙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农民新社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新社区,建设淮河流域的美丽乡村。
三是推进田园城镇绿色发展。根据淮河流域各城镇的客观实际,推进城镇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人口及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趋势出发,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冲击。要注重形成特色,防止“百城一面、千镇一色”,突出城镇文化传承,建设多样性城镇形态。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雨水滞留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要优化城镇功能区布局,形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城镇生活圈。要大力发展城镇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管理,推进田园城镇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