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

安徽:金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1/5/28

   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安徽全省银行业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96.95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90万户,贫困户覆盖率达65.40%。金融精准扶贫贷款2641.36亿元,9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省银行业保险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和改革发展新的起点。尤其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更是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5月26日,在安徽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安徽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杨峻松表示。

当前,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持续发挥金融力量,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省内首个“乡村振兴支行”开业

5月25日,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首个“乡村振兴支行”在小岗村顺利开业。

据悉,小岗村“乡村振兴支行”是在安徽银保监局指导下,滁州分局与辖内凤阳农商行推出的专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常设分支机构,在产品推广、业务创新方面也较传统分支机构拥有更高的容忍度,能够根据当地乡村金融需求做出更及时、更灵活的创新。

与传统的农村银行网点相比,小岗乡村振兴支行则深入乡村,服务小岗村附近村民和企业。具有更贴近乡村、更适合乡村、更专注乡村的特点。

接下来,小岗乡村振兴支行将以服务乡村振兴为重要目标,在信贷产品、服务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探索创新,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示范基地、创新基地和宣传基地。

目前,全省1200多个乡镇、1.5万个行政村,已提前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达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

持续擦亮“农”字招牌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越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就越高。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按年度制定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确立年度涉农金融考核目标,实施差异化监管考核,着力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工作对象更广、领域更大、要求更高。”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潘峰表示,该行将金融服务嵌入“三农”产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通过科技赋能,擦亮“农”字招牌。

据悉,“惠农e贷”实现了线上从申请到还款的全流程线上化运作,大大提高了农户贷款的办理效率,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手续繁等问题。截至今年4月底,“惠农e贷”客户17.2万户、贷款余额181.8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4.7万户、69.6亿元,已建立农户信息档案46.8万户。

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具有发展能力优、经营活力强、带动范围广的优势。”杨峻松表示,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特点,我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我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产业集群。如,国开行支持金寨县油茶产业发展贷款22亿元,形成集种苗培育、基地生产到产品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格局,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22万亩,帮助218个村集体长期稳定增收,带动9000多户脱贫致富。建设银行创新“政+银+担+企”融资模式,审批3.6亿元项目贷款用于蓝莓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蓝莓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单户限额1000万元,期限8~10年,根据种植周期灵活还款,支持蓝莓种植基地升级。

此外,我省还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如,华夏银行授信10亿元支持蒙城县“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产业链融资,将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支持范围。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农业保险体系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农业保险体系已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在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我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作物目标价格、目标收入以及天气指数、巨灾指数等创新试点,积极探索“保险+期货”试点,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保灾害向保价格、保收入、保市场等升级,承保“保险+期货”85.9万亩、收入保险21.2万亩,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避市场风险的需求。

同时,不断扩展农险品种。我省目前已开展的中央政策性农险品种达13个,针对特色农产品,2020年我省累计开办各类特色农业保险产品202项,已基本实现安徽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品种全覆盖。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党委书记蔡皖伶认为,当前我省还需补足农险产品的两个空白。一是巨灾保险产品,将农作物、灾害发生时处于投保区域内的人员,以及政府建设的“村村通”道路和工业、科技、产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等纳入巨灾保险范围,化解各级政府因灾补偿、救灾和重建可能导致的财政支出风险。另一个是开发行蓄洪区保险产品,与政府补偿政策形成合力,强化特殊年景兜底保障功能。(来源:中安在线)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