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论坛

安徽经济形式分析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9/1

    

胡功杰  李源  张淑娟  余茂军

2016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实现止跌企稳,主要指标增速处于合理区间,但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展望2017年,发展环境依然复杂,面临形势依然严峻,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唯有坚定改革创新信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结构调整、效率升级中重塑竞争新优势,才能筑牢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更高水平的运行轨道。

2016年安徽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安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部分指标出现月度和季度性反弹,前三季度GDP增速位居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位次,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结构调整、新动能培育。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比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5%,拉动全省工业增幅3.4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前十位行业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替代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集聚度从上年同期的58.6%提高到59.7%。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消费热点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增速同比提高0.26.2个百分点,限下餐饮收入增速高于限上4.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也是政策支撑、旧动能延续的结果。财政、货币政策环境宽松,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分别增长 19.7%29.5%,比“十二五”提高14.328.9个百分点,拉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水利、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增速较上年提高16.425.77.9个百分点。在去库存、低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汽车等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带动了煤炭、钢铁、建材以及建筑、金融等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也刺激了家电和音响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相关领域消费增速回升。

但要看到,当前新动能遇到技术和市场瓶颈,旧动能延续的难度加大,无论是从需求指标、供给指标,还是从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效益指标来看,经济增长实现趋势性走稳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受制于变革进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面临下行压力。受调控政策收紧、需求提前释放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汽车库存量增加,纺织、烟酒等主要消费品生产持续放缓。新兴产业动能减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二是内需增长依然承压,外需面临严峻挑战。占全部投资近四成的制造业投资、近七成的民间投资低迷,消费增长受到收入放缓和高房价挤压,新产品出口、新兴贸易市场开拓受阻。三是工业品价格和企业效益阶段性改善,但后续提升空间有限。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变化,过剩产能消化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我省高端产品不多、品牌竞争力不强,都将抑制价格和效益的持续改善。四是人口、资金等传统要素错配,全要素贡献率亟待提高。在人口回流过程中,多极化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资金“脱实入虚”特征明显,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新产品、新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企业综合成本特别是制度性成本偏高,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的贡献率亟待提高。

2017年应聚焦于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

展望2017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还在延续,宏观调控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势必更加侧重于从结构方面发力,区域经济增长将愈发依赖于创新与转型。安徽必须更加突出质量效益发展导向,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厚植长期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补短板增后劲的投资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巩固经济回稳基础。瞄准发展短板,加大对脱贫攻坚、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以及企业技术改造、新产业新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力度。鼓励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项目收益债券等,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抓好PPP项目谋划储备,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加强政府投资效率监管、评估,推动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公众参与决策机制。

发挥文化、生态优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需求加速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使用功能,日益转向追求富含文化、时尚元素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体验和价值。要积极顺应需求升级趋势,充分发挥好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生态本底良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生态与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城镇体系优化和协同发展。针对当前人口回流增多、人口流动与主体功能背离的状况,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参与更高层次分工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支持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创新服务、创新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资源更好地为中小城市和县域服务。鼓励中小城市、县城围绕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强关联配套,共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从按照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我省煤炭、钢铁等传统领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竞争乏力的问题在转型中仍然存在,必须狠下决心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盘活低效、闲置资产。重点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股、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序推进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员工出资参与本企业改制,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推广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为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政策咨询、法律财务顾问、资产评估、融资中介、独立审计和企业管理等服务。做好过剩产能退出、企业兼并重组后员工安置、社保接续等托底工作。

坚持因城施策,推动房地产转型发展。支持中心城市开展金融、土地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以人口增长、产业发展等为依据的土地弹性供应机制;开展土地年租制、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探索,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积极盘活商业地产存量资源,细化、实化办公楼改租赁住房的政策措施。加大中小城市、县城房地产去库存力度,抓好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扩大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大力吸引农民工返乡置业、落户;引导开发企业加强产品创新,结合城市特色开发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特色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积极探索先租后买、共有产权、以租代售等新模式。

开展内部创业试点,发掘人才潜能。针对当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国家和省里出台了支持离岗创业、鼓励适度兼职兼薪等相关政策,但个人与单位激励目标不相容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建议参考事业合伙人计划、专家工作室制度,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内部创业改革试点,为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资源支持,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类人才在企业、单位的发展转型中脱颖而出。在试点中要建立容错机制,用更长远、更全面的视角评价相关改革效果,切实营造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