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论坛

发展社会工作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发布时间:2023/2/10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百年历程。20世纪2040年代,少数高校尝试开设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内涵的课程及专业,在局部地区取得一定成效;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加速、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需求有所增加,社会工作遂于1988年在北京大学等高校恢复重建,由此驶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明确为“水平评价类专业技术资格”。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专业建设体系化,人才培养规模化。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专科院校有70所,本科院校有333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3个,院校自主设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博士点22个,另有17所高校依托社会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了社会工作博士研究方向。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构成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近4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迅速增加,2022年报考人数达89万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有序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健提升。

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制度建设务实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实际需求和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国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先后颁布了数十项政策法规,地方政府也及时跟进,社会工作纷纷“入法”“入规”,形成了“中央文件+综合政策+专项政策+地方政策”的制度体系。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奠定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提供了社会工作职业化所必需的资源保障,规范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

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助力社会建设深得民心。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积极服务于社会建设,成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性风险,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尤其是在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特殊人群服务以及社区治理等民生领域,社会工作者发挥着重要的专业作用,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暖心桥”。我国社会工作从政策到实践,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而生动地彰显了第三次分配的公平正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专业服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此,我国社会工作须在既有发展成就基础上取得新突破。

第一,将以价值观和专业伦理为核心的专业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构建本土化知识谱系。加强社会政策尤其是政策向实践转化的研究,为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自我造血功能创造必要的制度空间。第二,厘清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与社会工作机构职能之间的关系,当前尤其需要在街道和乡镇社工站以及“完整社区”建设上重视此问题。第三,社会工作者要对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社会发展保持高度敏感,以确保社会工作专业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第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科学的激励、督导与退出机制,持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行业发展质量,优化城乡分布结构;加强社会宣传和知识普及,提升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支持社会工作合法介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养老、育幼、助残等公益事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宗友,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