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安徽,很有话题感。
“长三角上进生”“新能源汽车大省”“制造业top10”“进出口全国十强”“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方阵”……一系列新标签,不断刷新着安徽的形象。
很多人在聊安徽,很多媒体也在解读安徽。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要紧紧扣住安徽发展的态势: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
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应如何看待安徽的进阶与攀高之态?
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安徽的家底和优势,这是全面认识安徽发展态势的基础,更是找准安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定位的必要条件。
概括来说,安徽具有科技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五大优势。
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
安徽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目前,安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1.85万家、2.6万家,均位于全国第8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
安徽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制造业特色鲜明的优势。
安徽制造业基础较好,铜陵、淮南、马鞍山等老工业基地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合肥、芜湖、滁州等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安徽已经构建起从新型显示到集成电路,从人工智能到电动汽车,逐渐发展起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体系。
2012年至2022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三,长三角区域第一。制造业总量和质量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安徽预计全年汽车产量240万辆、跃居全国第2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光伏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不可替代的生态优势。
从国土空间位置看,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区域,属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四屏四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
从板块来看,安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和淮河穿境而过,长江、淮河与新安江三大水系滋润,大体可以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别山区以及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奠定自然生态系统基础,孕育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物种保护地,对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生态平衡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承南接北和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
安徽是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门户,是华东地区和长三角的腹地纵深、战略纵深,这是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最大的优势。
根据现代产业布局靠近市场、靠近创新策源和区域板块集聚等空间分布规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发展将有一个疏解、重聚、结网的过程,这就需要开拓空间战略纵深、给出广阔的回旋空间来优化产业布局。
在此意义上,安徽具有战略纵深,将为长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产业体系及其产业链的调整再造提供空间战略纵深和腹地。
同时,高铁、高速与运河改变了安徽地理区位,重塑了安徽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版图,已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江河海联运”运输格局,对充分联通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建设链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枢纽与门户,推动安徽通江达海,向海而兴、向海发展,借船(港)出海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有力支撑。
“吴头楚尾”的历史文化优势。
从历史地理来看,安徽地处“吴头楚尾”,是远古祖先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未间断,始终与中国历史进程同步发展,是演绎中华文化的重要舞台。独特地理环境和文明积淀,不仅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演变,东西文明也在这里汇聚交流。
安徽地域有一批震古烁今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有一批现象级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事件。江淮大地既是刚毅豪迈的英雄之地,也是粉墙黛瓦的烟雨诗意之地。皖人既有孕育于江南烟雨之中鱼米之乡的飘逸、灵动与秀气,也涵括了皖北广阔平原的率性坦荡、刚直倔劲,还富含江淮起伏丘陵开轩临四野,坚韧厚实、激越昂扬与豁达开朗、温婉如玉相得益彰。
二
在看清安徽家底和优势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徽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
实际上,这些年,安徽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国家战略层面对安徽地位的提升,包括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吸引并集聚各类要素,优化产业布局,成为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投资的目标地甚或首选地,发展速度和质量达到有效提升。可以说,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也持续激发了安徽的活力。
站在新起点上,安徽与沪苏浙要一起肩负起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探索经验的新使命。
长三角区域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在以全面现代化实现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向具有较强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强国的精彩赶超过程中,探索超大区域以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安徽既是长三角的一员,又是中部省份,处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枢纽与门户区,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腹地和人口规模较大区域的现代化,对安徽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要充分激发皖人的创造力,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安徽文化,以更加博大的文化眼光与更加宏阔的胸怀提升安徽站立的高度、视野的宽度和前行的力度,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探路者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找准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粮食、能源以及民生福祉等关键领域的基础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在“高水平体系化科技力量建设”“创新引领率先实现省域国土空间优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优势链接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体系”等方面探索有效路径,在新赛道上激发发展强劲动力,从内陆省份走向世界开放前沿,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省区的率先实现提供案例。
三
那么,立足安徽的这些家底,认识到安徽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后,安徽应该如何进阶攀高?
在创新版图重构和建设体系化科技力量上进阶攀高。
新一轮科学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成为唯一选项。安徽要以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重点,凝练建设一批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思想和科学发现的学科体系,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知识创新集群,培育一批对全球创新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产生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集聚一批世界一流高精尖科研院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学研究合作发展的主战场。
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与绿色化转型上进阶攀高。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度大调整。对于安徽来说,要通过发挥科创资源丰富、制造业积厚成势等优势,强化“蛙跳效应”,率先采用最新技术“升维赛道”,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从价值链高端嵌入国际和区域分工体系,跨越发展阶段转换关口,摆脱从价值链低端被动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模式,锻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强大的科创合力引领科技和产业创新走向世界前沿。
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上进阶攀高。
在积极作为落实国家战略中,安徽要用好用足战略叠加机遇,通过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翼腹地区域高能级和高位势跃升,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辐射中西部,成为链接两大国家战略的门户与枢纽,面向全球吸引和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两个资源要素市场的高度集聚、整合、融合,争取在更多的优势领域抢占高端、走在前沿。推进安徽在国际产业合作分工层次、经济层级和创新能级的跃迁,改善和提高安徽在全国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地位,优化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版图。
在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上进阶攀高。
安徽要在国际分工深度演进和经济全球化重构中发现机遇,抓住经济全球化处于规则重构调整期的机遇,继续在扩大内需中坚持开放,更大力度营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大力度链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大力度有效地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更大力度吸收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陷入严重内卷的可能,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强农富农上进阶攀高。
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头等大事。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突破制约粮食生产的育种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区域、企业和产品特色,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 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机制,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农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文化传承创新赋彩经济社会发展上进阶攀高。
安徽人有坚韧和厚实的性格、有激越和昂扬的气质,安徽创新之风强劲,率先拥抱新思想,站在时代的潮头,为安徽发展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大、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挖掘、运用、发扬好安徽在文明源头、名流辈出、学派峥嵘、巧匠能工、山水灵秀以及科创策源等方面的人文资源优势,推动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安徽精神气质和安徽精神高度,在更高能级上重塑安徽在全国的区域形象。(文/孔令刚 程铁军 来源: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