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三农”都是高热度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体现出对“三农”的高度重视,这也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一脉相承。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如何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重点推动?对此,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赋能——发展乡村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各地的乡村产业遍地开花,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园区建设和装备现代化,是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认为,应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此带动周边农业生产按区域集中,形成相互衔接的产品链条。同时,推动种养业的规模化,以此配套建设相应的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和交易市场等。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是关键,也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省坚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以肉牛产业为例,当前我省正大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争取再造一个千亿级绿色食品肉牛产业。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张莉建议,支持安徽建设国家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加快牛肉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打造适宜本地养牛本地消费区别于进口牛肉的“中国热链”。联合肉牛养殖主产区和牛肉主销区,建立产区和销区分类分级标准建设示范点。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产业兴农的态势越来越蓬勃,农民收入才更加有保障。
乡村产业发展如何因地制宜,找准路子,塑造核心竞争力?“只有结合自身特点选准主导产业,才能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以发展茶产业的乡村为例,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资金支持,开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提升茶园生产能力,推广绿色技术模式,把本地特色茶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更好发挥出产业富民强村的作用。
塑形——改善人居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
把乡村建设好,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其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千万工程”蕴含科学方法,彰显实践伟力,需认真借鉴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工程”也是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20多年的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去年以来,我省提出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将其作为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拓展通畅‘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全国政协委员余静深有体会地说,去年,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紧抓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机遇,推动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10个自然村的美丽宜居改造提升,另有8个正在有序推进。此外,大湾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全村绿色能源零碳供给,成功打造全省首个“零碳”示范乡村,大湾村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及“最干净旅游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千万工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却并非把农村与城市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带来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只有当乡村有了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才能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的“诗与远方”,最终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表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铸魂——强化党建引领 繁荣乡村文化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和治理能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现与乡村振兴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觉悟、高能力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更好发挥党组织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可以将乡村产业形成纳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把老百姓口袋‘鼓’多少进行量化,即对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进行量化考评,激发农民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当前,我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群众需求新变化,创新探索文化惠民方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如何做好保护传承?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文化的资源内容相当丰富,挖掘保护利用好乡村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丁德芬表示,要深入挖掘梳理各地村镇的历史文化脉络,凝练其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核,建设村镇文化地标,并将乡村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开发各类文旅产品,以文促商、以文兴农。同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效、便捷的文化生活的追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