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商业银行、现代投资银行和现代创业投资的诞生,为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把创新作为旗帜性抓手的省份,安徽近年来矢志推动科技金融向深水区拓展,探索形成专营化组织机构体系、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体系、全链条多元服务体系。
这种体系化的探索和突破,正在努力建构“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循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2023年,安徽有超过1/5新增贷款投向科技型企业,这部分贷款的余额接近6000亿元。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全年增幅48%,总规模突破6800亿元,牵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升到42.9%,这个比例甚至比某些沿海省份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
对于产业创新而言,专业且富有活力的科技金融体系既是关键支撑,也是撬动更广泛的资源要素组合式投入的关键支点。
“三年前,公司新产品刚刚完成研发,处于市场拓展阶段,暂未形成销售收入,意向订单又需要前期垫资提前采购零部件进行生产,所以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合肥锐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当时没有固定资产用于抵押,加上缺少过往业绩支撑,在多家银行申请融资未果。
科技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多数没有历史信用记录,也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做抵押物,无法达到传统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因而只能“望钱兴叹”。
但这并不是坊间吐槽的“银行嫌贫爱富”那么简单的事儿,而是有着专业门槛的一道难题。
因为即便银行想要提供贷款给科技企业,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特殊性,银行难以准确评估价值,导致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安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推进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建设,升级打造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逐步健全科技金融专营化管理机制,初步建成“科创金融中心(事业部)+特色机构+专业团队”的多层次专业化组织体系。
目前,在安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设立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8家,32家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分(支)行等特色机构64家。
徽商银行首家总行级科技金融专营支行——自贸区合肥片区支行行长张书果告诉记者:“支行有专门的信贷转授权,打破银行传统的审批思维,引入投行思路,从过去的看抵押和担保,转变为看企业技术和未来。”
合肥锐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曾面临的融资难题,在专营机构面前得到了解决。
“我们与企业充分沟通后,发现其技术实力强,产品实力领先,综合考量后推荐了我行与高新区合作的‘贷投批量联动’业务模式,半个月就为企业审批了1000万元信用贷款。”张书果说,“贷投批量联动”是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指导下,为了破解初创期科技企业贷款利息收入难以弥补风险损失导致的银行“不敢贷”问题,推出的银行信贷与政府创投基金投资联动服务模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我们提出特色机构‘科技贷款余额、增量、有贷户和中小有贷户的占比均不低于50%,科技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的‘五个不低于’业务标准和15条量化评估指标,推动全省64家特色机构以不到1%的网点数量服务了全省超过10%的科技型企业。”
安徽省科技型企业贷款3年连跨4个千亿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3年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年平均增速均在50%以上,远远超过了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
“针对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我们相较于传统授信注重企业的过往经营业绩,更看重企业的技术含量、未来市场潜力。”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说。
合肥市菲力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受益于此,在急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生产之时,获得了工商银行科创领域专属的债权类投融资风险限额测算模型核定风险限额5000万元。“前不久,我们提款2000万元,用于加大磁性元件及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究费用投入。”该公司负责人说。
靶向破局关键堵点,安徽构建全生命周期多元接力服务体系和产品谱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初创、成长等早期阶段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聚焦科技型企业起步、初创、成长等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融资需求,安徽依次推出了“初创起步期信用贷”“贷投批量联动”“成长接力贷”等专属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及高成长科技企业授信评价标准。
同时,指导商业银行打造信用类、弱担保类、权利质押类、风险分担与补偿类等多样化特色金融产品161款,指导保险机构围绕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生产经营等各环节推出科技保险产品30余种,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起步—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服务体系。
锚定企业科技特质进行产品创新,科技金融也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竞逐专业能力水平的一方舞台。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建设银行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分别推出“善科贷”“科技支持贷”“科技转化贷”等10多种特色产品,2023年累计为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581亿元。兴业银行结合区域科技特色场景陆续开发“兴科首贷”“科学岛贷”“科大校友贷”等一系列科创信贷新产品,去年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70%以上……
走访了中科星图、国电高科、正弦空间等空天信息产业重点企业之后,钱化犁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保险需求。
“为此,我们创新推出了‘空天保’。”人保财险科创保险中心(合肥)副主任钱化犁介绍,险种保障范围覆盖空天信息企业全流程风险。比如,在研发阶段,可保障企业科技项目研发失败导致的研发费用损失和科技成果转化失败产生的损失风险,以及研发成果存在设计缺陷,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失赔偿风险。
近年来,保险行业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深度嵌入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为创新活动发挥风险分担、补偿和管理的独特作用。2023年安徽科技保险共为1.9万户科技型企业提供保险保障1.2万亿元,保障金额同比提升了200%以上。
同时,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单体企业风险高、保险承保难等问题,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全国首家区域中心在安徽设立运行,“一企一策”定制全流程保险服务方案,2023年累计向辖内150家集成电路重点企业保险保障超过3000亿元。
打造多元金融服务生态,科创金融正支持更多创新主体轻装上阵。
安徽多家银行机构近年来更加主动利用其集团总部多元牌照优势,招引集团投资、基金、保险、租赁、资管等子公司入驻安徽、联动发展,与政府部门、融资担保机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加强合作,初步形成综合化、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金融生态。
2023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徽商银行等机构承销或投资科大讯飞、兴泰控股、合肥产投等科创债券超过50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表示,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将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深化推广“贷投批量联动”“初创信用贷”“成长接力贷”等专属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建成更多懂科创懂金融的特色机构,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探索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金融支持路径,加倍释放安徽在“科创+产业”赛道上的优势潜能。(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