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厚植“安徽绿” 绘出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4/24

  


制图/李 晨

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厚爱安徽这片土地。在14.0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里,淮北平原一马平川、江淮丘陵河湖纵横、皖南山区层峦叠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闻名于世,这是我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优势。

我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持续向好,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发展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优美生态环境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近年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综合施策,开展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均居全国第七。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削减19.5%、23.4%,长江(铜陵段)、安庆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排查整治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3.8万个。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承担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省实施林长制改革,建立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开展“绿美江淮”行动,以“植绿、添美、增质、惠民”为主线,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人居环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力度,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去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成功举办。

夯实生态本底,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我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1.96万平方公里,构建起“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两屏”,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四廊”为骨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安徽绿”。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空气、河流、土壤等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我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去年,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跨上6000亿元台阶;长丰县获批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13万千瓦,累计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4.6%。许多美丽乡村,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尽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保护面临的形势仍要清醒认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处于补齐生态保护欠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攻坚期。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检验着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成色。发展向“新”而行、向“绿”而行。我省逐“绿”奋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厚植“安徽绿”,绘出新画卷。(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