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安徽坚持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勇探新路。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持续推进江淮粮仓建设,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
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5位,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为何再创新高?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
为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我省在全国率先绘制优质专用粮食地图,探索出一条“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优质专用粮食发展道路,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水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应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用好用足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突出粮食作物良种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支撑等。
“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力投入大。现在种地重视科学技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咱们农业也有‘高科技’!”全国人大代表、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认为,要利用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用无人机配肥配药,用先进的农资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优化种植方法,实现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做到旱涝保收。更重要的是,还要选择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确保种粮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去年,我省成为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3个整省试点的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试点方案,探索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和解决无地少地农户“地、利、岗、保”相结合的办法。截至2024年底,当年到期的27个县(市、区)的437.1万农户,已完成延包合同签订428.4万户、占到期农户总数的98.01%。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高质量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年内到期662万农户延包任务。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与“三农”打交道40多年,深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比如中药材,一经深加工,附加值翻倍。”马传喜认为,要通过加工与市场开拓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尤其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要树立大食物观,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管理和调度,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
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发展第一产业,又不能仅限于第一产业,而应在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农业利益链完善。
近年来,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三产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了优质水稻、油茶、桑葚等特色、绿色产业,抢抓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契机,吸引20多家经营主体进驻,眼下黄铺村又在谋划全域旅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出重农、强农的工作信号,给我们‘三农’工作者树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劲。”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全域旅游,让村集体持续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
去年,我省突出三产融合,乡村产业实现新跨越。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皖北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7.3%。
“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并推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还将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畅通城乡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互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更多动力。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更新改造1.5万公里老化燃气、污水等城市地下管网,409处城市(县城)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建成城市绿道8164公里,建设‘口袋公园’1400余个。”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建设农村幸福院750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2024年,39.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
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在城镇稳定就业呢?今年,安徽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助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
据了解,2024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
“去年,我省坚持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各项任务,全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2.6%。”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以“产城人”深度融合为基本逻辑,以实施“四大行动”(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为主要抓手,持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衰落的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在乡村建设上,我省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设,通过“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做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打造处处有景、步步如画的现代乡村山居图。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全省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省级中心村9083个,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遍布江淮大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在抓源头。”全国人大代表李杨建议,应树立预防在前理念,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近年来,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大“六尺巷工作法”推广力度,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完善线上线下并行的“一站式”解纷体系,让基层治理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2024年,我省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5.7%。
我省正处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加速迈进的关键期。我们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改革、促发展,勇立改革潮头,开创新业绩、开辟新未来。(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