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11部门在芜湖举办了首届安徽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为全省社会工作人才搭建竞技平台。来自全省16个市和12所高校的28支参赛代表队、82名选手参与角逐,这是我省社会工作领域又一盛事。
近年来,我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的程度和水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呈现总量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我省有持证社工4.3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17.7万人,这一群体在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矛盾调解、新就业群体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发挥作用,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助力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
被社会工作“照亮”的人生
长丰县岗集镇育才路小学的学生们,今年迎来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有些新鲜的职业——学校社工。长丰县众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取得校方同意后,将社工站开进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全校400名学生。
“我们和学校争取了每月两次的社工课,目前已经开展了性教育和校园防欺凌等课程。”众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高级社工师、学校社工站项目负责人刘红霞介绍,与此同时,社工还对“有攻击行为”“学校一般心理预警”等重点学生提供个案服务。在服务项目中,“小树洞”信箱意外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小树洞’信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困扰、分享动态的平台,今年2月份至今,我们已收到并回复302封学生来信。”刘红霞告诉记者,社工通过尊重、接纳、非批判等专业理念,耐心疏导着学生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教给他们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在指导着基层社区工作者。在滁州市琅琊区滁阳街道滁阳社区,居委委员方方今年刚参加了中级社工师资格考试。“我在社区负责妇联工作,以前在做家庭矛盾调解过程中,我只会挨个劝说夫妻俩。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后,现在我会分析周遭的环境因素,甚至引入社会性别理论,更好消除夫妻双方矛盾。”方方说。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在蚌埠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丁彦看来,是社工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服务对象,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并为其赋能,实现助人自助的过程。在丁彦的介入下,父母离异、缺乏有效监护的兄弟俩日渐开朗,逐步从厌学情绪中走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目前,我省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覆盖“一老一小”、婚姻家庭、犯罪预防矫正、特殊群体就业支持、心理健康等服务领域。在社工力量的积极推动下,民生服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介入”,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升级为“多元共治”。专业服务融入社会肌理,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为培养社工人才“蓄势赋能”
6月18日,首届安徽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选手们在考场中展示实务能力,后方观摩室里,来自各地的选手、领队正通过现场直播实时观看。“高水平社工互相切磋技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场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王菲正盯着大屏幕、聚精会神观看比赛过程。
这场大赛,学生组与职工组的双赛道设置,连同观摩室的创新设计,无不折射出我省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我省正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为方向,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保障制度,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量质齐升。
“21529,24131,41441,43571,75515。”这组数据对应我省2021年到2025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推动更多从事相关工作的社工人才参与“考证”,是我省夯实社会工作人才根基的关键一步。
今年3月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16个地市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广泛宣传、提前谋划,组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高级社工师,开展4期线上公益辅导,为5万余人次报名考生提供公益考前辅导。各地市同步启动属地化的辅导计划,支持社工人才“持证上岗”,扩充社工专业人才储备库。
铜陵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高级社工师张甜甜,以授课教师身份参与了今年我省组织的公益考前辅导,她同时也是“江淮社工微课堂”讲师、安徽省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库成员。她坦言:“头衔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以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安徽社工人才培养‘铺路’。”
去年底,我省启动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系列活动,组织相关人才赴长三角取经,并经层层遴选,最终产生20个优秀服务案例、20名“江淮社工微课堂”讲师及首批20名省级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这些案例、讲师和督导,为我省提供了服务案例和高级社工人才储备,可向各地市、社工机构、高校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支持。”省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社会工作领域,人才专业能力的淬炼高度依赖项目实践与服务打磨,这使得督导的“传帮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机构内,基本上一个月会有一次督导,社工在服务中遇到的个案困境、方法困惑等问题,督导都会结合实务经验给予针对性指导。”丁彦告诉记者,督导多由资深一线社工晋升而来,他们既是服务质量的“把关者”,更是为年轻社工赋能充电的“引路人”。
除了机构内部的“传帮带”,社会工作者同业之间的交流同样弥足珍贵。6月21日,安徽亮盏灯儿童保护平台在合肥主办首届儿童保护实践分享交流会,省内外社工机构、公益组织代表与法律专家、儿童保护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实务经验。刘红霞参与了此次分享交流,她表示,这样的学习机会如同为专业视野打开“一扇窗”,既能从同行实践中汲取创新思路,又能在观点交锋中发现服务优化的突破口,是一次难得的进修机会。
用好激励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社会工作是一门充满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为身处困境者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助力其摆脱困境,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会工作者这一“助人”角色,在职业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王菲通过跨专业考研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对他来说,最大的困扰是亲朋好友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我需要不断向他们科普社会工作专业是干什么的。”王菲说,这个行业亟须增加能见度、扩大影响力,引起政府和社会重视。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一线社工服务专业性还不够强,影响到服务成效和社会认同度,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社会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基层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领域。对于大部分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薪资由所在单位或财政发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对于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来说,较低的薪资水平,让行业留才引才愈发困难。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实验室副主任潘星提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强化服务产品化思维,突破传统的人力输出模式,着力向服务对象输出定制化、专业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丁彦则指出,应建立一套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服务绩效紧密挂钩的薪酬机制,确保其付出能得到相应回报,让劳动价值在薪酬中得以充分体现,以此增强岗位吸引力与人才留存率。
宁国市山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桂清泉建议,政府要将社会工作购买服务制度化、体系化,在“两代表一委员”推选过程中,对优秀社会工作者予以适当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声平台。
阜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高级社工师程里成认为,政府应科学设置充足的社会工作岗位,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基础。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人才的晋升、奖励规划清晰路径,助力职业发展行稳致远。(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