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安徽全链条构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7/2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安徽省正以儿童友好为画笔,勾勒出一幅充满温度的民生画卷。近日,记者从省妇儿工委办公室获悉,《安徽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稳步推进,计划到2035年争取5个左右城市跻身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行列,让“儿童友好”成为江淮大地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顶层设计筑基,构建省级培育体系

安徽省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协调机构牵头建立儿童优先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担纲牵头单位,全力推动合肥、芜湖、淮南、黄山、马鞍山5市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目前,5市均已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化工作方案,明确成员单位职责,通过多维度宣传让“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建设热潮。

市域实践出彩,特色路径亮点纷呈

安徽各地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合肥市的天山公园适儿化改造、幼儿园“三件套”等实践成功入选全国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其创新做法被收录进《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黄山市以研学为突破口,精心打造徽文化研学游、地质探秘研学游等4大类旅游产品,串联成 “天下徽工”“奇遇古徽州”等10条儿童友好研学精品线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魅力。芜湖市开创性地将儿童视角融入城市治理,编制《儿童参与工作指引》,搭建起儿童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童言童语”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其他城市也各有特色,亮点纷呈。

社区阵地稳固,千万元投入织密服务网络

202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计投入1380多万元,省、市两级共建儿童友好社区332个。合肥、黄山等地出台建设指引(试行),从空间布局、设施配备到服务配套进行统一规划,显著提升了社区儿童的获得感。在合肥蜀山区一儿童友好社区,崭新的游乐设施、绘本角和亲子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星球”,一位家长感慨:“社区现在像个大家庭,孩子在这里玩得开心,我们也放心。”马鞍山市一社区依托“串珠成线”思路对辖区全域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小珍珠阅读之屋”、儿童兴趣工坊、“百米安全幸福 回家路”等儿童友好型多元化场地,为社区儿童提供五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呵护“小珍珠”茁壮成长。

儿童参与赋能,“小当家”点亮治理创新

“我的社区我做主”在安徽并非口号。全省90%以上开展儿童友好项目的社区建立“一米高度”参与机制,通过儿童议事会、城市探访营等形式,让孩子们成为社区建设的 “小主人”。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临溪社区推出的“公益护照”,让儿童参与志愿服务可积分兑换学习用品;淮南市组织儿童担任“小小规划师”,参与了32个社区微改造项目,孩子们提出的垃圾分类、电动车停放等建议采纳率达76%。淮南田家庵区一社区,由儿童设计的彩绘墙成为网红打卡点,生动诠释了“童创美好”的治理智慧。

宣传矩阵发力,百万级传播浸润友好理念

2024 年,安徽省掀起儿童友好宣传热潮。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推选500名儿童友好小使者,征集到1000余件儿童绘画、作文、摄影作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活动吸引超100万人次关注,宣传报道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合肥、芜湖、黄山、黄山、马鞍山等市公开征集城市和社区logo 及宣传语,推出宣传片、主题曲等文创产品,通过“儿童友好进社区、进企业”等主题活动,让友好理念渗透到城市肌理。在合肥举办的一场儿童友好主题绘画展上,孩子们用画笔设想出的“会说话的路灯”“彩虹斑马线”等创新事物,正逐步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现实图景。

从城市规划的“儿童视角”到社区治理的“童声表达”,安徽正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儿童友好从概念走向实践。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见效,“儿童友好”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化作千万家庭触手可及的幸福温度,为长三角儿童友好城市群建设贡献智慧。(来源:新华社)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