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探寻“弯道超车”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5/7/25 8:00:00

  


——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实践探索


广德市芯聚德科技车间一角。刘职伟摄/光明图片

合肥市尊界超级工厂总装生产线。尊界超级工厂供图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厂房。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安徽创新馆。安徽创新馆供图



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亿度千秒!今年,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创新的世界纪录。EAST装置又称中国人造太阳,是我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在地球上通过可控的核聚变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一旦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一定会带来人类文明的改变和生存方式的改变。

这仅仅是安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祖冲之三号问世,再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我国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合肥揭牌成立;今年一季度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如春潮涌动。

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安徽牢记嘱托,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近年来,01”的原始创新后,安徽继续书写着110”的成果衍变、10100”的产业质变,持续践行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壮志雄心。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大科学装置建设现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产业创新角力赛场,感受安徽科技创新的心跳,探寻安徽实现弯道超车的密码。

01” 一棒又一棒拼搏接力

走进位于合肥北郊的未来大科学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BEST预计于2027年建成,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告诉调研组。

“20世纪70年代,我国筹划在合肥建造一个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核反应实验装置。选择合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已于60年代在合肥建成一个大型储能电感装置,可以为热核聚变装置的强大脉冲电源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告诉调研组,那个承载着中国人最初梦想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被命名为八号装置

20世纪9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牛仔裤、瓷器等生活物资,换取了苏联半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并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造。万元熙院士带领团队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简陋的实验室成功制造出各类关键部件与设备,项目自研率达90%以上。

近几年来,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从100秒到400秒再到1000秒,完全是由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团队来保持这样的世界纪录。科技创新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一系列01”的创新裂变背后,是科研人员久久为功的耐心,也是政策赋能的结果。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从此步入快车道

投入大、周期长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合肥不仅舍得花钱,还组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采取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代建科创平台,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合肥已有13个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其中9个布局在未来大科学城。这片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布局建设着先进光源大眼睛、雷电防护金钟罩、紧凑聚变小太阳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项目,催生着一个又一个01”不断涌现。

我们研发的太赫兹安检成像系统,就是大科学装置衍生的金蛋之一。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北说。2019年成立的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以核聚变技术为根基,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成功研制出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激光透射成像系统、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太赫兹只是聚变衍生出的检测技术之一。我们做过一个初步的估算,可控核聚变如果投入100个亿元,可以带来1000个亿元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迭代开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聚变中心负责人孔德峰向调研组介绍说,它涉及的产业链和技术链非常长、非常复杂,不光是高技术含量,而且是高净值产业。

与此同时,如同平地抠饼,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线运行、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又被称为量子大道,沿途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

然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合肥郊区的一片农田。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居全国首位。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合肥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量子生态链。

2009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随后,他们承接了合肥市建设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的科技重大专项。依托这个项目,我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网络,公司的技术从实验室的离散式样机转化为初具一定产业功能的样机。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说。

再之后,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建成,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全部肇始于前期技术、应用的积累。如今,国盾与中国电信技术融合的量子密话密信用户规模已接近600万人。

10100” 一场又一场创新竞赛

今年前5个月,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三项排名,均跃居全国第一位。

10100”,安徽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嬗变。

在合肥,一座占地1500亩、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批量投产尚不足一个月,已拿下6500辆订单。调研组走进尊界超级工厂,科技感扑面而来,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正有序进行自动冲压、自动焊接、自动涂装等工作。

尊界超级工厂为何落户合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合肥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在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有深厚的基础,正好能为超级工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告诉调研组,我们结合江淮汽车的丰富制造经验,运用华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了这条豪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应用,已形成汽车创新中心、汽车生态实验室两大创新体系,汽车创新中心已累计开展项目超50个。

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第一辆汽车在江淮汽车厂下线,到2024年汽车产量全国第二,再到今年前5个月登顶全国第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不懈努力。安徽省发改委主任陈军说,2023年,安徽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组建省汽车办,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走出安徽,就可以生产出一辆汽车。根源在于安徽已拥有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的全产业链,仅零部件层面,安徽已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

除了汽车,滁州还追光逐日,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一半落户当地;世界首片8.6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高世代OLED面板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脏;池州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5公里半径内,可以把硅基材料制成芯片产品……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安徽以为缘起,打造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格局,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企业超过500家,打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缺芯少屏的产业堵点。的下游——汽车产量、家电四大件等产品规模持续增长,为上游提供了市场支撑。这样一种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生态圈,带动了新兴产业规模增长,同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了产业链韧性。

在当下的中国,每三台冰箱、每四台洗衣机、每五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每出口四辆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如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正步履不停、持续发力。

经验与启示

从中部省份到长三角的一员,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业强省,安徽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紧盯产业技术走向,抢抓机遇,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聚力突破,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城校共生模式催生科技+产业发展新优势。城校共生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奔赴和资源共享,其结果是共生共荣。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以顶尖智力资源为内核、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以优质创新生态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极核体系。当地依托中国科大科教资源优势,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推动教产科融合发展。其关键创新在于构建了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确保前沿科研成果能够实现就近转化和高效产业化应用,催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一批科大系企业,推动量子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这是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的基础。为了让科研人员舒心地迎风起舞,应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努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紧盯产业技术走向。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长周期的特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耐心资本战略引领的双重属性,通过以投带引模式创新,有效填补市场空白领域,系统性降低创新风险,靶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前沿性领域集聚。应精准研判全球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以前瞻性战略视野系统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通过引进与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快速突破与能级跃升,从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培育复合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需要双轮驱动,应瞄准需要什么人才,围绕人才需要什么精准引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不断丰富城市的新场景、新业态,增强青年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实战+实效+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人才支撑。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兵;安徽省委讲师团团长张彪;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安徽日报》记者常河、丁一鸣)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