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立足我省实际,总结经验做法,坚持问题导向,就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支持绿色种植加工、推进茶叶品牌建设、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加强茶文化传承宣传、细化服务管理举措等作出规定。
我省茶叶资源丰富,拥有上百种名优茶品。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干毛茶产量18.1万吨、产值239亿元,茶叶出口2.5亿美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不过,我省茶产业也存在短板弱项,如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足、茶产业链不够完善、要素保障仍有欠缺等,有必要通过制定条例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制度供给实效性。
提升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对此,条例草案着眼加强茶全产业链建设,在生产环节,明确以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为重点,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鼓励开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支持茶叶生产经营者参与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加工环节,提出以打造现代加工体系为重点,支持初制茶厂改造和加工环境整治,支持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打造茶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在流通环节,规定以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为重点,科学布局茶叶区域交易中心,鼓励发展直供销售、会员定制、门店体验等新业态,持续拓展营销渠道。
品牌建设是制约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条例草案明确,加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制定完善品牌管理规范,引导地理分布相邻、工艺品质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茶叶品牌整合壮大。将徽茶作为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的“金字招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者参加国内外涉茶展销活动,推介我省茶产品、茶品牌、茶文化,提升消费者认可度和信赖度。
在加强茶文化宣传推广方面,条例草案规定,省及茶叶产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应当对茶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挖掘茶文化丰富内涵,传承茶艺、茶理、茶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茶文化故事,促进茶文化传承和传播。同时,支持茶叶产区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园区、特色小镇,开发茶旅融合新业态。(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