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应邀参加9月下旬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2018年7月,黄山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成为全球仅有的8个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项名录遗产的自然保护地之一。
自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来,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严格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方针,制定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规划及专业规划等,构建了系统完备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中,始终坚持“开发做减法、保护做加法”理念,主动协调三大核心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游客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多重名录遗产地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同时,将保护区科学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低强度利用区、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对核心保护区执行最严格的措施,除允许一定程度的资源保护、特殊科学研究活动以外,禁止其他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
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现状调查,大力推进以实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系统化生态保护体系。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黄山松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等工作,灵长类野外研究观测基地已成为全球八大灵长类研究基地之一。同时,持续实施森林资源与生态保护工程,建成高山防火水网、林火自动监测报警系统、无人机巡查监测系统,实现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
为切实减轻生态保护压力,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构建了绿色低碳的发展体系。结合景区气候、环境容量等实际情况,主动将游客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调减至4万人,明确莲花峰、西海大峡谷等景点的瞬时承载量与日最大承载量。在生态治理方面,实施了全山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同时,推行“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下山”“污水统管、集中处理”、进山统一换乘、办公生活设施外迁等举措,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垃圾与尾气排放。
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秉持“共保护、同受益”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市场管理、安全稳定、旅游业发展等领域与毗邻社区建立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体系。为助力周边区域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保护区大力实施“走下山、走出去”二次创业战略,加快推动相关项目与旅游产业向周边社区转移聚集。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具有黄山特色的名录遗产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出台协同管理机制、推进协同管理研究、建设名录遗产论坛、实施联合推广等举措,为全球名录遗产协同管理提供“黄山方案”。
·编后·
黄山不仅是知名旅游目的地,更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绿水青山是黄山发展的最大财富和金字招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答案,也是永葆这片世界奇观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对黄山而言,保护好生态就是守护最宝贵的财富,更能为世界生物圈保护提供有益借鉴。(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