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皖北旅游大环线”建设方案,我省将培育十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那么,这十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究竟有啥特色?快跟着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据悉,这十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分别是淮北“中心湖区”工文旅融合旅游区、亳州古城康养休闲旅游区、亳州“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区、宿州埇桥—淮北柳孜隋唐文化旅游区、宿州“萧县—砀山”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蚌埠靓淮河生态文化带、阜阳“产城景”融合旅游区、阜阳“八里河—管子文化园”文化生态旅游区、淮南“寿县古城—武王墩—八公山”楚汉文化旅游区和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按照相关要求,我省将整合利用各地特色历史文化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生态旅游空间等,运用市场机制招引各类创新创意要素,将上述区域打造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其中,淮北“中心湖区”工文旅融合旅游区坚持“一湖一特色”,推动南湖、绿金湖、朔西湖和老电厂工业遗址等改造升级,植入新型消费场景,丰富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文化娱乐、亲子游乐、研学旅游、时尚国潮等产品供给,推动南湖围绕湿地公园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区。蚌埠靓淮河生态文化带实施考古遗址展示提升、考古遗址研学精品工程,高质量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全面提升禾泉小镇、涂山-黑虎山公园、花博园、荆山、白乳泉等项目开发建设水平,建设环涂山民宿群,提升环天河、沿淮河、涡河、沱河区域沿河景观,配套完善亲水休闲产品;推进龙子湖景区南岸、古民居博览园、嘉年华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谋划打造代表性旅游演艺,丰富美食、非遗、夜游、文创等业态。
亳州古城康养休闲旅游区以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域,高标准建设对古淝公所、老邮局、福建会馆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维修,对花戏楼等景区进行扩容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并围绕商贸市井文化、中医药文化、明清古建筑文化、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古城街区的展陈展示、体验研学、休闲康养的多元文化空间;以郑店子为核心,建设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康养休闲体验、特色药膳、大健康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打造中医药康养休闲旅游高地。亳州“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区依托天静宫景区、道德中宫、庄子祠等代表性文旅资源,加快推进老子博物馆等项目,谋划建设“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庄子文化园、庄子文化数字艺术馆、庄子祠周边农文旅建设项目、蝶梦三生庄子文化体验馆项目,合理布局康养、研学、民宿、度假等体验项目,打造中华道源文化旅游区。
宿州埇桥—淮北柳孜隋唐文化旅游区突出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推进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淮北柳孜运河遗址、临涣古镇、宿州大运河历史文化公园、安徽轻工机械厂大运河1956文创园、宿州新汴河景区等),谋划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活态展现大运河文化。宿州“萧县—砀山”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依托农业产业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文化资源,积极推动“规模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主题民宿度假及特色小镇休闲”互促式发展,强化“世界梨都”“葡萄之乡”品牌,重点布局特色农场、农业庄园,培育代表性大地景观,办好特色节庆,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区。
阜阳“产城景”融合旅游区挖掘融入“千载名城、千古名相、千年伯乐、千万人民”历史文化内涵,加快颍河、泉河风景带和颍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快城南新区双清湾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游乐、冰雪世界、数字科技、文化演艺、游船画舫等城市休闲旅游项目,通过城市夜经济培育以及城市休闲空间互动共享,打造“烟火水乡、暖城阜阳”城市休闲旅游核心区阜阳“八里河—管子文化园”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八里河景区为核心,主打水上特色体验,升级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业态,点亮夜间经济,打造集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特色体验等于一体的知名水上生态旅游区;加强管子文化研究、阐释和场景打造,实施管仲老街提升、管子文化广场、管子纪念馆、管子文化园等项目。
淮南“寿县古城—武王墩—八公山”楚汉文化旅游区实施寿县古城保护提升、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展示馆、春申君文化园等项目,植入文化休闲、精品研学、文创市集、休闲咖啡、生态农业等业态;高标准建设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联动寿县古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八公山景区等,构建楚汉文化展示体系;启动八公山景观提升、八公山夜游提升、卧龙湖露营基地、豆腐主题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做强“豆腐发源地”品牌,打造美食地标。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明文化资源,传承活化明文化,开发明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凤阳县城为核心的明文化体验核;加大对明中都城遗址、洪武门、大明门、鼓楼、钟楼、中都城隍庙等历史遗存保护和开发,探索“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主题公园/景区”三合一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考古旅游安徽样板。(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