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安徽:扛起重任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10/20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盛夏,我省积极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总产352.4亿斤、居全国第3位;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今年上半年脱贫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一;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县域经济不断壮大,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位次分别由2024年的第70位、第74位、第77位上升至2025年的第54位、第68位、第72位……

牢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上下真功、求实效,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筑牢根基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面对当前持续阴雨天气给我省沿淮淮北地区秋收秋种带来的挑战,我省各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争分夺秒抢收成熟秋粮,做到秋粮一日不到手、秋收工作一日不放松,力保“丰收在望”变“丰收到手”。

16个省级包保组下沉一线助力秋粮抢收抢烘;全省753个农机应急作业队全部投入使用,启动“南机北援”行动,全力开展机收作业;全省2万台烘干机24小时满负荷投入使用,日烘干能力超过70万吨……截至10月19日15时,全省已收秋粮面积超5000万亩,收获进度超七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836.9亿斤,居全国第5位,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站在高起点之上,进一步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并非易事。我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的安徽粮。

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我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四良两优”多点发力,多种粮、种好粮。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6500万亩。

“我要靠科学种田,让更多人吃饱饭。”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选择种地的初心,今年72岁的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如是说。不甘心只做“老把式”的徐淙祥像“新农人”一样,坚持科技兴农,培育优良品种,将北斗导航、无人机飞防等农业新科技引入农田,使许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今年7月,他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均居全国前列。种业这一农业“芯片”产业持续做强,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1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有10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今年8月,我省还与全国顶尖农业科研院校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遍布江淮大地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也是很多城镇居民的乐园。

在凤阳县小岗村,盼盼食品、蒸谷米等多家农业企业在此落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在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当地大力推进适应性农业,发展芡实、莲藕、稻虾共作等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既护生态又增收入的新路子;

地处大山深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通过不懈奋斗,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国庆中秋假期民宿、农家乐家家生意火爆,游客数量突破4万人次……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突出产业、就业帮扶,纵深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超190万人。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我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持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淮南牛肉汤、徽州臭鳜鱼、霍邱鹅肝……充满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农产品滋润亿万“舌尖”。我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特色、绿色农产品种养,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7652个。

我省坚持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7500亿元,皖北五大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

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5G、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目前全省在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616个,省级中心村9886个,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遍布江淮大地,正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民的休闲旅游“大花园”。

我省把“和”的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基层治理有效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县域发力 绘就以城带乡发展新图景

作为连接“城尾乡头”的重要纽带,县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站”。

一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力壮大县域经济,把县城作为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气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持续加力推进县域以城带乡发展。

我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6%。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1万公里,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到70%,全省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已开工3023公里。加快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

产业兴,则县域兴。“我们出台《进一步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布局规划建设140个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创建了1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形成‘县县有集群、一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发展贡献持续提升、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产业特色优势显现’的发展态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全省140个县域集群营业收入达1.8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比重的33.3%,其中,营收超100亿元的集群47个。

皖北地区县域广阔、人口众多,突破突围任务更重,是我省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大主战场。去年以来,我省在皖北地区采取“超常规打法”,集中布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以“兵团式”“阵地战”方式,打造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2024年,皖北重点产业集群招引落地重点产业项目3317个,总投资超1万亿元。

连通皖北众多县域的宿淮蚌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等大通道加快建设,县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攻坚突破。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不断深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落户,更多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加快向皖北县域延伸布局。

在推动皖北振兴的同时,安徽大力实施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力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全省区域协同更紧密、集聚辐射更有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持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县域以城带乡不断突围进阶,在城与乡的“双向奔赴”中绘就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画卷。(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