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皖豫共建省际合作“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5/11/5

  


近日,安徽、河南两省政府联合出台《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从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城乡融合、生态环保和区域合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合作举措,划定26个县(市、区)作为重点合作区,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并提出通过5年时间,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样板”。

河南生产总值居全国第6位,安徽居第11位,2024年两省经济总量加起来超11万亿元。河南常住人口9800多万,安徽6100多万,合起来约1.6亿人,而户籍人口规模约超1.8亿。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安徽13.9万平方公里,合计3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这个合作区的面积占两省面积超过14%。

两个中部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拿出两省14%以上面积来建合作区,显然极具想象力。

共建五大产业集群

安徽与河南毗邻地区,一边是安徽的亳州、阜阳、六安、淮北四市及宿州市砀山县、萧县;另一边是河南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市。

这一大片广袤区域,虽地处中原腹地,承接着中原经济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双重辐射,却面临相似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交通设施不足、城市规模偏小等。

破题、破局、破壁,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

《方案》最具突破性的内容之一,是提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两省将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经济、绿色食品五大产业集群。

这一布局充分考虑了两地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依托汽车全产业链基础,积累了产业优势,河南则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双方联动可实现产业链优化布局。

在文旅产业方面,《方案》支持淮北、宿州、商丘、信阳合作开发淮海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鼓励成立景区联盟,打造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从而改变过去“各唱各戏”的局面。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共同打造一批先进风电、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集群。

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支持毗邻地区发挥平原净空优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航空设备组装、维修和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明确支持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与驻马店“中国药谷”合作共建,六安与信阳共同发展康养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处长陈波认为,推动产业协同,关键在于破除要素流动的障碍。《方案》中关于产业协同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安徽、河南两省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优势,有效打破要素流动的各类壁垒,进一步彰显中部地区在合作共赢中实现集群发展的积极效应。

缩短时空距离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方案》在此着墨颇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项目。

比如公路方面,畅通毗邻地区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南京至信阳、和县至襄阳、霍邱至固始、徐州至商丘高速安徽段等高速公路和G344皖豫省界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亳州至郸城、徐州至商丘高速河南段等高速公路以及阜南与固始、淮滨间跨淮河、跨洪河大桥连接线工程等国省干线公路。

铁路方面,启动建设南阳经信阳至合肥、京港线阜阳至黄冈段高铁项目,协调推进三洋铁路建设,开展亳州至许昌等铁路研究,争取沿淮高铁、淮北至商丘(永城)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有序推进跨区域城际铁路建设。

水运方面,加快沱浍河、涡河航道整治和涡阳船闸改建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沙颍河阜阳复线船闸;探索建立航道养护工作跨省对接机制,确保上下游航道及船闸畅通。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群众关注的交通领域跨省通办问题,《方案》特别提到,深化交通领域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道路运输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探索省际电子包车牌标准统一和共享互认。

《方案》还关注“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推动省道、县道跨界互联互通,鼓励省界通村公交多停一站,便捷村民跨省流动往来”。

这些交通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省际边界地区的时空距离,为要素流动创造硬件条件。

共建阜阳城市圈

城乡融合,是《方案》的又一关键词。

《方案》专门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这意味着两省毗邻地区更多城市、县城将在城镇化上提质增速。

比如,支持阜阳与周边县共建阜阳城市圈,建立健全常态化区域合作会商机制,联动合肥、郑州都市圈。这是“阜阳城市圈”的概念再一次出现在省级文件上。

另外,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型中小城市,吸引农村和返乡人口集聚。支持涡阳、蒙城、永城、固始、鹿邑、项城、郸城、临泉等大县强县建设中等城市。

河南、安徽都是产粮大省。《方案》明确了优化农业支持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粮食深加工和流通合作机制,共同争取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试点。

支持亳州、阜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种植特色道地中药材,六安、信阳围绕茶叶、白鹅、林果等共塑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

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显然是这一区域最突出、亟须突破的短板与难点。

为此,《方案》提出,协力提高毗邻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塑彰显中原文化的乡村风貌。支持省际毗邻乡镇共同举办乡村运动会、市集、民俗活动等,推动农文旅跨区域融合发展。

毗邻市县“结对子”

区域合作最难的不是启动,而是可持续。《方案》在这方面展现了创新思维。

2024年获国务院批复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中,两省已尝试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分成”机制:按财政收入比例注入合作基金,税收共享比例定为4∶6。这种机制设计为合作的可持续提供了制度保障。

《方案》还强调“共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协同招商机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这些举措旨在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隐形壁垒。

比如,支持跨区域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完善信用修复联动机制,建立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跨区域互认、严重违法失信治理协同机制。加强居民基本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互通,实现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此外,两省合作还借鉴了长三角的结对合作帮扶,明确了区域结对合作机制,就是要通过“结对子”,让彼此的手拉得更紧。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支持界首—沈丘、谯城—鹿邑、濉溪—永城等县结对创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

蓝图已绘就,真正的考验在于接下来的“施工”。

从规划、文件上的“协同”到企业、百姓的“有感”,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规则标准的“软对接”,两省仍需以改革勇气与协作智慧去加力深耕。

区域协作之路道阻且长,但无疑指向着一个更具发展活力、更加文明开放的中部崛起新未来。(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