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颁发了安徽省首本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不动产权证,标志着合肥市在立体空间权属界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据介绍,该局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为试点,通过三维地籍解决了传统测绘和确权模式难以精准界定地下、地上立体空间的产权边界与权益归属的问题,率先启动站点及隧道区间立体确权发证的探索性改革。
此次不动产权登记突破传统二维平面测绘局限,运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机器人对轨道交通2号线地表及地下空间进行了精确测量,获取了涵盖空间坐标、尺寸、高程等多尺度信息,形成了包括三维地籍调查表、三维不动产单元图及三维模型数据在内的地籍调查成果,构建了实景三维模型数据。
同时该局探索将轨道地下站厅、站台和盾构区间段共同划分为1个不动产单元,按照“一站一区间”办理不动产权证,创新采用“分层确权、三维表达”方式,采用三维地籍技术精准界定地下空间各层的产权范围,通过“三维附图+权利状况表述”,首次在不动产权证书中清晰直观地展示了轨道交通复杂立体空间的物理边界与权属范围,实现产权关系的精细化、可视化登记,为后续资产运营和融资奠定基础。
从“模糊地带”到“精准坐标”,合肥市轨道交通确权登记的创新实践不仅明确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权利归属,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权利空间”的多维转化,还有效破解了权属不清制约资产融资的难题。(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