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在会上郑重宣布:“‘十四五’期间,安徽历史性地迈入了工业大省行列。”
基于2020年底至2024年底的数据,省工信厅全面梳理了我省工业经济的跃升轨迹。这些成就表明,我省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能源基地,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驱动、以“换道超车”姿态闯入全国工业大省阵营。
我省工业崛起,并非是对既有工业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大潮中精准判断、长期布局,最终塑造出独特的“非对称优势”。这一优势不追求短期规模扩张,而注重培育内生动能、重塑产业系统。通过“一链一策”的精准施策、“双招双引”的强链补链、“集群集聚”的生态构建,我省构建起“研发攻关—中试验证—推广应用”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全链条。
这背后是一条从跟跑、并跑到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领跑的奋进之路。
工业大省,“大”在何处?
11月12日的发布会上,安徽亮出了“十四五”工业经济的亮眼“成绩单”。
冯克金总结表示,“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升级,安徽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
那么,工业大省之“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冯克金用“快”“进”“升”三个字加以概括:
“快”是指增速较快,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领跑长三角和中部。
“进”是指总量进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2万亿元;规上工业营收由3.8万亿元增加到5.5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居中西部首位。
“升”是指贡献提升,“十四五”以来,工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均保持在30%以上,2024年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41.9%,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46.4%。
不仅是位势向上,这张“成绩单”的亮眼之处更在于结构向优、质效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
显著变化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6%,居全国第3位。此外,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6.1%,装备制造业占比达42.4%,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
在发展质效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长到2.3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从全国第15位跃升至第5位。
同时,全省工业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以年均3.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7.9%的增加值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进位赶超的“新”范式
“十四五”期间,中国工业版图竞争激烈。我省何以摆脱“农业大省”“煤炭基地”的传统标签,实现“弯道超车”式的跨越发展?这场发布会揭示了其“进位赶超”的“新”范式。
“抓产业的实践中,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冯克金表示。这三个关键词即“一链一策”“双招双引”“集群集聚”。“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谋育”一体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产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步伐加快。
特别是通过前瞻性思维、全球化视野、专业化理念,我省将资源集中投向最具爆发潜力的新兴产业赛道。我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15倍,今年前三季度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5000亿元,DRAM芯片产量全球第四、全国第一;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三。这些都是我省放弃“对称性”跟随、敢于在核心领域下重注的成果。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省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产业土壤。据省工信厅副厅长蒋晨捷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国家所需、安徽所能,围绕落实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三个全覆盖”(即到202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全覆盖、10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我省着力构建创新体系。2024年,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全省已建成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3位;549家企业揭榜421项关键技术,其中33项打破国外垄断;通过构建“研发攻关—中试验证—推广应用”的产业科技创新全链条,累计培育1749个“三首”产品,新增销售收入超900亿元。这些成果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省工信厅副厅长程英春补充道:“我们还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通过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我省已催生近2.5万户规上工业企业、69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链群深度融合”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十四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安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扬帆出海”。“十四五”以来,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由59%提升至70.4%;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71.9%,成为我省产品闯荡全球市场的利器。依托技术、品牌和完整产业链的“系统级”出海,我省正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
凭借以制造业为“压舱石”的产业结构,我省稳住了经济大盘。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安徽如何凭借“十四五”铸就的底气,“外炼内修”,攀登更高目标?
如今,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和工业车辆都打上“安徽制造”的标签。长丰“车”、太湖“膜”、潜山“刷”、濉溪“铝”等一批“皖”字号产业地标和集群品牌声名远扬。
冯克金表示:“我们将坚持‘点(增长点)—链(产业链)—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一体发力,加快构建链群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聚力打造更多具有安徽特色的产业地标。”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保持产业优势的重要方面。“十四五”期间,我省工业构建了完善工作推进、示范推广、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转型“安徽模式”,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芜湖、马鞍山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让更多企业感到在安徽搞数字化转型,更“实惠”、更“方便”,是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十四五”以来,我省工信部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创新组织实施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火车头’作用,持续深化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全省经济‘往前赶’提供坚实支撑。”冯克金说。(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