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岭水库泄洪。
蚌埠闸枢纽工程。
淮南市西淝河泵站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王家坝闸开闸蓄洪。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工程。
75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治淮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淮河保护治理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结合安徽现代水网建设,加快构建淮河流域现代化水网体系,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蓄泄兼筹保安澜
安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过渡带,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两头翘、中间洼”的干流河道地理条件,上游山区汇水速度快,中游洪水下泄难,使得淮河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近年来,安徽以“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加强淮河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推进全域水患治理,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整治,统筹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洼地治理。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重大工程建成,淮干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包浍河、池河、奎濉河、颍河等支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快实施,流域内11条山洪沟防洪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通过系统施策,安徽淮河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淮干王临段、正峡段、蚌浮段等已治理河段达到规划设计行洪能力,淠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沿淮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提升到5年至10年一遇,通过科学调度已建水工程,成功防御了2020年淮河流域性洪水和2024年编号洪水。
进退洪闸是及时开启行蓄洪区分蓄洪水、保证调度时能够根据洪水量级灵活运用的一把“钥匙”,安徽先后在12个行蓄洪区建成了进退洪闸,在2020年淮河洪水时开启了8座进退洪闸,实现了5个行蓄洪区安全可靠运用。
庄台和保庄圩,作为保障淮河行蓄洪区内群众安全的基础设施,是行蓄洪区内防御洪水侵袭的安全区。安徽不断完善行蓄洪区防洪体系建设,新建瓦埠湖蓄洪区九里保庄圩,寿西湖行洪区城西、涧沟、菱角保庄圩,城西湖蓄洪区王截流、陈郢保庄圩,蒙洼蓄洪区安岗西保庄圩共7个保庄圩,总面积141.49平方公里;新建蒙洼蓄洪区老观西、老观北、郜台南、郜台北共4座庄台,台顶面积1.04平方公里;加固南润段蓄洪区润左,邱家湖蓄洪区润赵、古城,城东湖蓄洪区新湖、胡姚、龙腾、陈圩、佛庵、彭桥、固镇,董峰湖行洪区董岗,瓦埠湖蓄洪区窑口、陶店、袁湖、孙庙、史院、庄墓、罗塘、徐庙共19个现有保庄圩堤防,长度189.79公里。通过加固堤防、建设泵站和涵闸,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保庄圩堤防级别全面提升至2级,保庄圩排涝能力全面提升至10年一遇,在遭遇洪涝时,有效保障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元互济强供水
2022年年底,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引江济淮一期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重构了安徽水资源配置格局。
引江济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7个县,受益范围7.37万平方公里。目前,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已向安徽淮河流域及河南调水8.2亿立方米,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全面加快实施。预计至2030年,年引江水量可达35亿立方米左右。2025年7月夏灌关键期,沿淮淮北地区遭遇1950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干旱,引江济淮工程双线引江,全力保淮河用水,实现了大旱之年淮河流域粮食丰产和城乡供水安全。
驷马山灌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提水灌区,兼具引江灌溉、城乡供水等功能。2025年8月,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工程试通水,驷马山灌区提引的长江水一路向西北上,通过五级泵站提水,首次进入淮河流域定远县江巷大型水库,标志着安徽第二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南北向动脉已经贯通。至此,安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基本建成。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地表水水源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下水水源中的氟、铁、锰超标,以及早期城乡供水规模小、设施老化、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南水北调东线、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的基础上,决定自2021年起,启动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地表水厂、兼并原有小型农村地下水水厂,5年来共投入资金265亿元,构建皖北地区“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供水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着力推进皖北地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源替换,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地区6市28个县(市、区)3000万城乡居民喝上更安全健康的饮用水、基本不喝地下水,为落实皖北振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安徽还进一步加快实施新建怀洪新河大型灌区,开工建设江巷大型灌区工程,接续实施淠史杭、茨淮新河、永幸河、女山湖等4处大型灌区以及颍上县人民河等55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阜阳闸枢纽等水源保障工程和淮河流域302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固镇县、霍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按照“空间均衡”的思路,通过蓄、引、提、调等工程建设,安徽在淮河流域构建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多源共保、优水优用的水资源配置网络,水源更加丰富可靠,供水网、灌溉网、生态网“最后一公里”更加有效畅通。
数字孪生赋新能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能够有力赋能水利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管理,赋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工作要求,围绕强化“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全覆盖,非农业取水计量在线监测体系实现地表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和地下年取水量3万立方米以上的取水户全覆盖。
强化数据资源整合治理,夯实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基础。安徽重点围绕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及共建共享共用,按照轻量化整合思路,采用“一级部署、多级应用”模式,整合全省59个业务系统,构建“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应用系统、一张水利地图、一个中枢平台”的整体框架,形成省市县三级共用的安徽智慧水利系统,实现应用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促进水利管理精细化、调度决策智能化。
实施“人工智能+水利”行动,安徽相继完成水利部数字孪生淠河、数字孪生引江济淮(蜀山枢纽至淠河干渠段)先行先试项目建设,在淮河流域,建成数字孪生梅山水库、横排头枢纽和红石嘴枢纽等项目,率先开展数字孪生蓄滞洪区(蒙洼)、数字孪生灌区(淠史杭)等水利部先行先试项目建设。其中,数字孪生淠河-凤凰河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数字孪生引江济淮(蜀山枢纽至淠河干渠段)被评为全国优秀应用典型案例。
2021年、2023年,安徽“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成果参展第四届、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刚性约束促节水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是确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强有力支撑保障。安徽坚持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出台《安徽省用水权改革工作方案》,制定《安徽省用水权初始分配管理办法》,修订《安徽省水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用水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用水权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用水权分配系统,实行用水权电子证照管理,开发网上“水权超市”,推动金安区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市用水权交易全覆盖。
安徽明确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目标,省内跨行政区江河流域实现水量分配全覆盖;全省建成淮河流域取水在线监测点4859个,水资源监控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强;开展节水行动,在引江济淮工程受水区大力实施“先节水、再调水”,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非常规水利用目标任务;创新出台“节水贷”“水权贷”金融服务政策,推出“节水产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节水增效。
2024年,安徽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74.7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2.2%、36.6%。“十四五”期间,安徽坚决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等措施,以用水总量“零增长”有力保障我省经济年均5.8%的增速,全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水清岸绿入画来
安徽持续加强淮河干支流管理保护,建立健全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省地联保协作机制、管护协同机制、涉河湖问题发现整治机制等,持续提升河湖管护能效。全面完成淮河流域列入水普名录的419条河流、44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加强淮河流域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监管。
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建立监测预警、调度评价全过程管控机制,全面完成淮河流域464个河湖、2445个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状况排查工作,全省淮河流域13个重点河湖21个考核断面生态流量稳定达标。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十四五”以来,安徽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258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99.74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86条,2024年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1.87%,是全国4个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确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的省份之一。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示范工程等2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评中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蚌埠市龙子湖建成水利部幸福河湖,霍山县但家庙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此外,安徽在淮河流域建成朔西湖(淮北市杜集区)、西淝河(亳州市)、五里河(颍上县)等省级幸福河湖160个和淮西湖(淮南谢家集区)、池河城区段(明光市)、沱河城区段(宿州埇桥区)等流域级幸福河湖21个。建成的幸福河湖水质得到改善,水域岸线整洁、河湖生态良好、人文景观怡人、人水和谐共生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承载起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安徽深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治理工作,为淮河治理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力量。(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