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安庆市参保人80岁的冯老伯身体不适咳嗽得厉害,在该市人民医院拍了肺部CT,诊断有肺部感染,治疗半个月后有所好转。冯老伯在省城工作的女儿不放心,7月20日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为其父亲挂了号,但忘带实体胶片。谁料在省立医院的专家坐诊室内,刷了医保卡后医生即从电脑端“医生工作站”直接调取冯老伯在安庆拍的影像图,无需老人舟车劳顿再次拍片。电脑里“小机器人”不仅清晰展示动态肺部影像图,还帮助医生“读片”并给出诊断建议。
这一减轻患者负担的便捷体验背后,是安徽省医保影像云建设的重要突破。
影像数据“云端”存储
异地互联互认
随着人工智能、云技术的进步,“数字胶片”应运而生,医学影像资料已可以脱离实体胶片进行存、传、阅。
2024年下半年,国家医保局谋划推进医疗数据影像全国互通共享,减轻群众负担,加强医保基金监管。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下发了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立项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医院将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实现患者可查阅、同行可跨地区跨医院调阅,为检查结果互认提供政策条件。医疗机构无法实现影像云存储的,减收5元,意在促进医疗机构补齐云影像服务短板,助力检查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此外,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上述政策,于今年3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统一起步落地执行。
而实现胶片不同医院甚至异地医院互认共享,还要靠信息平台来支撑、靠大数据来加持。为此,今年以来,安徽省医保局将数字影像接入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推动影像检查结果跨省互认共享工作列入重点任务。通过大数据赋能和技术创新,依托全国统一标准的安徽省医保信息平台,推动攻克一项项技术“瓶颈”,搭建了“省级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系统,同步拓展建设了可视化监控、标准化采集、智能化索引、定时自动归集等功能,达到了搭建平台、打通数据、形成共识、有序互认的预期目标。
5月19日,安徽省新版“省级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在全国第一个正式上线运行。截至11月12日,全省累计向国家医保局上传影像数据超1012万条,省内共汇聚超1.3亿万条,覆盖 CT、X线、MRI等多种影像检查类型。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徐春生介绍,医保政策推动下的影像云的使用,使得全省1900余家医院互联互通互认,不仅让患者减负、节约医保支出,还能让医院降低物耗成本、医生省时省力。“现在省级医院的影像检查相比以前减少了三成,很多患者在市、县级医院拍过片子再来省级医院看病,只要报身份证号,医生都可以直接调取,影像云的使用减少了重复检查,个人、医保、医院都获益,等于全社会的成本支出在下降”。
同时,安徽影像云的使用,对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效果更明显。比如,链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影像医疗会诊,通过全省影像检查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服务,可以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徐春生说:“影像报告需要有资质的医生撰写,而在基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有时仅有设备,却没有符合资质的医生,所以我们每天要接受大量来自全省基层的会诊需求,线上实时诊断并出具影像报告,给出会诊意见。像我们医院每天有类似需求200例左右。”
据了解,远程影像诊断,解决了基层乡镇社区医院“有设备没医生”的问题;远程影像会诊,则解决了县级医院“影像诊断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以数字影像为核心,实现“基层医院、县级医院、省市级医院”的三级服务体系协同,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让基层患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上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不仅降低基层的误诊、漏诊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影像医师的诊疗水平,切实撬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胶片云端漫游
就医体验更佳
对于参保人来说,从此就医体验更加现代化,科技范儿,安徽数字影像“云端全天候漫游”,省内跨市可实时共享,患者可以在全省1900余家医院实现影像数据调阅。
徐春生介绍,实体胶片不好携带也不易长久保存,以往接诊时经常出现外地患者迫于忘带胶片而需再次开单检查,但上传到影像云端的电子胶片则永久保存,更清晰且有利于诊断,患者可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医保卡、诊断卡及二维码等入口方式,不限定次数浏览、分享及下载。像上述冯老伯的片子,省城医院直接调取动态影像图,画面更清晰,更有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冯老伯的女儿仅仅支付了20元的挂号费,一次就直接省了近400元的CT费,同时也避免了排队等候结果。
我省数字影像建设起步较早。2012年,我省就谋划推进医学影像共享工作。2021年,省医保局出台《关于数字影像服务管理及试行价格的通知》,率先尝试通过“价格调节”激励影像数据互联互通;同时,省卫健委发布《安徽省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案》,将质控考核合格、稳定性好、高值高频、费用较高的83项影像检查项目列入“互认清单”。
两部门联手
协同做大做优数据
国家医保局已从价格政策调整、平台技术支持等多管齐下强力推动影像云的全国互联互通互认,安徽省列入全国医保影像云建设首批试点,我省更多的医院加快了上传数字影像互联互认的步伐。
安徽省医保局与卫健委建立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多次会商研究数字影像云建设,合力推进全省数字影像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两部门商定:双方信息系统实行“总对总”对接、集约化联通数据,避免医院数据多头上传、HIS系统多头改造;两部门签订数据共享协议,依法依规推动数据共享共用,高效推动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互认,联手推动我省数字影像互联互通取得全国领先优势。
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坚持与卫健部门一起研究“政策组合拳”,多方协力将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纳入年度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对减少重复检查的医疗机构,在年度医保清算中予以倾斜支持。同时部署全省医保部门因地制宜探索促进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的结余资金分配补偿机制。
而安徽省不止步于数字影像省内共享互认,正研究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全国一张网”互联互通的优势,积极推进数字影像跨省共享调用。据了解,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全国医保影像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在安徽召开,安徽省医保局邀请全国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地市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医保影像云运营商代表等100余人齐聚合肥,共享安徽医保影像云建设经验做法,共商全国互联互认的路径方案,安徽已列入全国医保影像云建设走得最早最快最稳的第一方阵和先行区。
同时,安徽省也不止步于“影像云”,医保、卫健等部门正在协力推动从医保影像云到“泛”影像云的转变,已在探索检验、心电、超声、病理、内镜等检查检验数据共享互认上“扩围”。未来,安徽还将同步挖掘人工智能和医保医疗大数据模型的潜能,促进智能读片、智能辅助诊疗,不断推动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努力构建覆盖参保人全生命健康周期的“医保个人健康云”,为全国医保改革创新提供更多经验。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