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组织实施重点更新片区51个、谋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已完成投资4300亿元。合柴1972文创园、芜湖老船厂、淮北老电厂、宁国河沥溪等一批更新项目蝶变成城市新地标。多项经验、项目入选全国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安徽样本。
宁国河沥溪一角
体检先行 精准把脉城市问题
我省全面贯彻“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实现城市体检与更新行动有机衔接。
同时,建立体检技术导则动态更新机制,围绕住房、小区、街区、城区四维空间架构,形成含71项指标的“基础+自选+特色”评价体系,建立“大数据监测+满意度调查+现场核查”三位一体诊断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体检市、县全覆盖。
为切实保障城市更新项目的顺利推进,安徽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省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累计奖补城市更新项目3.2亿元。创新“城品活力贷”金融工具,2025年对城市更新领域中长期贷款项目提供1.3亿元财政贴息,撬动银行贷款229.2亿元。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机遇,2025年获批专项债额度504.2亿元,已发行206.2亿元,支持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
片区推进 打造城市更新样板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我省深化“片区统筹—项目攻坚—示范引领”三级推进机制,形成梯次化、系统化实施格局。高标准打造一批体现安徽特色、在国内起到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试点片区(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淮北老电厂
合肥以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为试点,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承载力与片区开发强度进行匹配,对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项目进行“肥瘦搭配”,反哺片区内安置房、学校、党群中心等公益性项目建设。该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典型经验做法。
位于马鞍山经开区北部的西塘片区,曾面临低效用地规模大、建筑闲置资产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典型工矿城区的问题。在更新过程中,西塘片区探索“以赛事经济带动多场景消费升级,工矿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城市更新“造血”新模式。通过低效闲置空间的高效利用,培育了新业态、新场景、新经济、新产业,走出了一条从赛事经济到消费经济全链条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推动西塘片区从产业园区打造为城市“新”区。
此外,黄山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出兼具实用性与在地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
民生改善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民生改善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聚焦群众 “急难愁盼” 问题,全方位加强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环境品质等系统设计和提升,让城市更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黄山市儿童友好公园
“十四五”期间,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178个,惠及群众近260万人。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口107万个、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3万台,增设公共停车泊位38.9万个,更新改造各类地下管网2.2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936个,新增城市绿道2824公里。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7300公里,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点148个。在全国率先出台自建房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整治存在隐患的城乡自建房14.78万栋,城市安全韧性明显提升。(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