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省情发布

安徽种质资源“诺亚方舟”启航

 
发布时间:2025/11/25

  


一粒粒种子在-18℃的长期库中进入“休眠”,一株株草莓苗在离体库的玻璃瓶内静静生长,一批批鱼虾等动物细胞和DNA片段的样本在-196℃的液氮罐中暂停新陈代谢……在日前正式运行的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正得到最安全的保存。

中心库由安徽省农科院负责建设与运行管理。作为全省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未来将有约50万份种质资源在此“安家落户”,满足全省30年到50年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需求,堪称安徽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

种子入住:一场严苛的“闯关”之旅

在中心库一楼的种子质量检验室,研究实习员任凡凡正小心翼翼地挑选冬瓜种子,准备进行发芽实验。一粒种子从野外采集到入住“豪华套房”,需要经过重重考验。

“种子入住前要过七关:鉴定、登记、初干燥、质量检验、X光检测、二次干燥、分装入库。”中心库负责人荣松柏介绍,质量检验是第一步,净度和发芽率是评判种子好坏的关键指标。在图像采集室,种子们要经过X光“体检”,科研人员通过成像判断其饱满度、内部结构完整性,淘汰有虫蛀或腐烂的“不合格者”。

检验合格的种子将进入神秘的“双十五干燥间”——温度15℃、湿度15%的特殊环境。在这里,种子含水量逐渐降到5%至7%,进入“休眠期”。“种子水分过大会在低温下结冰,破坏细胞结构。必须把水分降下来,最大程度保存活力。”荣松柏解释说。

经过干燥处理的种子被分装进小罐,贴上包含种质名称、作物名称、种质编号、库位编号、入库时间等信息的标签,成为“有身份证的正式居民”。穿过缓冲走廊和两扇厚重的大门,它们最终抵达-4℃的中期库或-18℃的长期库,开始长达数十年的“休眠”。

“常温下普通种子最多保存一两年,低温下可存活三五十年甚至更久。”荣松柏表示,中心库通常会隔5年至10年进行抽样监测种子活力,确保它们随时可被“唤醒”使用。“一旦活力下降达到警戒值,会进行继代更替,保证资源的新鲜和可复制性。”荣松柏说。

特殊“居民”的VIP待遇:液氮罐里的生命奇迹

不是所有种质资源都适合常规低温保存。对于草莓、土豆等无性繁殖作物,以及微生物、花粉等“娇贵”资源,中心库提供了特别的VIP待遇。

在三楼离体库,工作人员杨菊霞正在整理装有草莓苗的玻璃瓶。“雪兔、红太后、冰雪公主等品种的草莓苗通过茎尖离体保存,调整得好可保存6年以上。”她介绍,这些作物容易带病,保存植株难度大,离体保存是最佳选择。

在全自动液氮罐储存库,-196℃的极低温环境让人听起来瞬间起鸡皮疙瘩。科研人员正在将鱼虾等动物细胞和DNA片段的样本放入液氮罐中。“在-196℃下,细胞活动或新陈代谢会基本停止,基因也就不会丢失。微生物、花粉等正常条件下难以保存的种质资源都会保存在这里。”荣松柏自豪地说,“我们的微生物保存条件已达到国内相当高的水平。”

中心库配置了2套-196℃全自动液氮存储罐、1台-80℃超低温自动化存储仪及16个液氮罐和超低温冰箱,可满足30万份畜禽、水产、微生物种质资源及DNA样本的存储,为这些特殊资源提供顶级的保存服务。

从“保险柜”到“孵化器”:免费共享助推种业创新

中心库不仅是种质资源的“保险柜”,更是种业创新的“孵化器”。在分子实验室,荆泉凯博士正在将一种酶加入容器,对南瓜种子进行DNA扩增,挖掘其耐盐基因,为后续育种提供服务。

“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被称为作物‘癌症’。我们从种质资源中筛选抗病种质,鉴定抗病点位,帮助解决育种难题。”荆泉凯表示,现代育种技术正从“家家留种”向“智能育种”突破。

鉴定后的优异基因将通过智慧化种质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对外免费共享,为科研人员生物育种和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材料支撑。在自动化作物(林草)种子库,机械臂收到指令后仅需3分钟就能找到目标资源并出库,高效服务科研人员和种业企业。

“我们是种质资源大省,霍山县杨三寨神韭菜、旌德芮枣和颍上庄红贡米都是全国十大优异资源。”荣松柏欣喜地表示,中心库已入库近1.2万份种质资源,未来将收集保存约50万份种质资源,为“皖字号”种业企业育种提供强大支撑。

守护农业“芯片”:构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为什么安徽要投入巨资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答案藏在历史的教训中。

种质的概念远远大于种子,它是可以正常遗传的资源,可能是一粒小麦种子,一段茶树枝条,一块土豆根茎,一撮桃树花粉,甚至是动物细胞和DNA片段,其核心价值在于保存和传递生物遗传信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品种更新换代,许多地方老品种正迅速消失。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显示,安徽水稻和小麦地方品种相比上世纪五十年代消失了80%以上。“由于过去保护意识不强、条件有限,种质资源丢失严重。”荣松柏痛心地说。

种质资源是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没有它,很难实现创新或培育出高产、符合目标的品种,这就是保护种质资源的意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在海南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水稻‘野败’。”荣松柏用两个比喻强调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它是农业的CPU,没有它电脑运转不起来;它是煤油灯的灯芯,没有它灯点不亮。”

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出台,中心库建设提上日程。如今,以中心库为核心,省级保种单位为补充,加上资源鉴定平台和地方资源库的安徽省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已初步成型。

这座投资1.05亿元、建筑面积6840平方米的“诺亚方舟”,正守护着安徽农业的种质资源宝藏,为“江淮粮仓”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
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602569  邮箱:ahsqdy@163.com
皖ICP备17018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