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发布最新数据:截至10月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2453.48亿元,同比增长8.28%,增速居全国第6位。
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具体来看,信贷资金流向了哪里?普惠小微和制造业贷款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我们拥有3600余亩基地,年产果品9000余吨,现有冷库容量捉襟见肘,急需扩容并购买技术设备。”砀山县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超纲回忆,今年入秋之后,雨水连绵不断,采收期间面临着酥梨易腐蚀、贮藏压力大等困境。
农业银行砀山县支行在了解到刘超纲的资金困境后,迅速上门实地调查,定制金融方案,授予公司150万元信用贷款。“有了这笔资金,我们第一时间加速推进冷库建设,确保收储的酥梨保鲜。”刘超纲说。
“今年以来,安徽省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高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金融机构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机制,精准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通过增加贷款额度、优化审批流程、创新适配产品等举措,持续加大普惠性金融供给,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成长。
数据显示,10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045.20亿元,同比增长13.3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02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430.43亿元。
金融活水正汩汩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安徽制造业的含“金”量正持续提升。
工商银行蚌埠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为蚌埠星河秸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秸秆制糖项目制定专项服务方案,今年6月成功为企业发放超亿元设备更新专项融资贷款,助力企业购置先进设备、建设数字化生产线。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量1万吨混合糖与1.5万吨有机肥。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持续深化对先进制造集群的金融服务,精准支持重点领域智能化升级与设备更新,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10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11110.48亿元,同比增长13.0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74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117.33亿元。
数据显示,10月末,安徽省基建贷款余额16020.75亿元,同比增长4.80%,较年初增加1006.97亿元。
虽然基建贷款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业内人士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增长动能会由基建、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逐步转换,反映在信贷方面就是信贷结构的变化,这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体现。(来源:安徽日报)